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一梁一柱、一碑一刻、一砖一石都蕴含着历史的沉淀,凝聚着先人的智慧,留存着千百年的文明。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参观博物馆,游览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风景名胜。可以说,各地的博物馆、人文历史景点,是文化的“存储卡”,更是历史的“解码器”、精神的“助推器”。
参观游历博物馆、人文历史景点,难免要与种种文物近距离接触。现实当中,很多人对文物不乏兴趣与热情,但并不具备相应的文物保护意识,甚至不清楚哪些行为会破坏文物。比如,在没有玻璃柜保护情况下,一些具有几百年历史的石碑,被游客随意触摸,甚至一些有“美好寓意”的文物,都被游客摸得“包浆”了。还有一些人为了搞噱头,专门去寻找、拍摄冷门古迹,同时把生活垃圾带入古迹。凡此种种,皆对文物和古迹造成了不容忽视的损害。
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一梁一柱、一碑一刻、一砖一石都蕴含着历史的沉淀,凝聚着先人的智慧,留存着千百年的文明。文物保护,关系重大,人人有责。它既离不开文物保护专业部门的积极努力,也需要包括参观者在内的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既离不开关键时间节点、重点场所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也需要细致入微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越是在不被人注意的细节问题上,越马虎不得。就拿网红在山西运城直播拍摄永乐宫殿内壁画来说,应借机向公众传递保护文物的观念,特别是在面对未成年人时,更应说清楚保护文物的重要性,以及在何种情况下是不能拍摄文物的。如此现身说法,将大大有助于提升百姓文物保护意识,丰富其文物保护知识。
科技手段大有用武之地。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及装备,共同构成推动文化创新的矩阵,这为推动文物焕发新活力、使之便捷地走出“深闺”来到公众身边,以及深入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创造了有力条件。各地博物馆、人文历史景点经营管理者若能结合各自实际,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将相关历史文化知识与文物保护常识有机融合起来,常态化推送给公众,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势利导用好“流量”不失为一条捷径。网上各种有关历史文物知识的短视频不少,一些专业人士、文化学者主动做文博博主、开视频直播,向公众介绍各种历史文化知识,传播文物保护理念。这些做法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涵养了国民的文保意识。借力新媒介渠道,见之于具体行动,让此类“流量”更多地转化为文保“留量”,文物保护理念将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