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理论

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堂

苑晓波

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推动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持续筑牢课程思政根基,将立德树人根本要求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使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到各类课程中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努力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

秉持“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高校思政教育应坚持守正创新,从大局出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齐抓共管,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多方协调互动、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抓稳抓牢思政课程建设在三全育人格局中的关键点,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之中。“大思政”之大,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为此一方面,校内教学要把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深入了解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思想动态,发挥好党员教师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典型、以身示范、以点带面。强化理念创新,引导广大师生充分认识“思政”与“课程”的关系,二者应是“如春在花、如盐化水”,必须充分融入、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应加强校外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教育,努力打造校内各部门各层级之间及校内外有效联动的“大思政”综合体,明确育人方向,创新育人方式,构建育人新格局,全面释放协同育人效应。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高校要与时俱进,更新思政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路径,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进一步优化思政课程体系,不断提升教学效果。要在专业培养目标中体现思政理念,明确人格教育的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要在毕业要求中强调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和目标,如,将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思维方式和较强表达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要求和教育目标列在其中。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色,全面探索各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入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文化、历史、国家、国际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开放性和教育性。根据专业实际情况,用好用足各专业课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对其进行精准提炼,找准切入点,深度融入课堂教学中,防止“贴标签”和“两层皮”。实践教学中应在仿真模拟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撰写等环节中,将专业能力提升和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养成等内容充分结合,全面释放各教学环节的思政教育作用。

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明确“守渠”“种田”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应积极锤炼思政教师队伍,明确“守渠”“种田”责任,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使其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高效推进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广大教师应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托师培中心和各学院数字化信息化平台和载体,开展好相关学习交流培训工作,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探讨融入路径,更好提升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效。健全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考核衡量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标尺,科学的激励机制是推动思政教育提升质效的重要保障。应探索将院系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内容、成效等工作情况纳入教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明确评价主体,更好发挥各级各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作用,研究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科学确定评价指标,探索从课程建设、课程组织、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设置;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可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并及时对评价结果加以运用,根据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馈,有针对性地推动改进措施落实。建立评价实施保障制度,确保评价实施的顺利进行。要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更好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实效。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