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东北风

夏风吹过柳条边

□鲁钟思

清朝初年,一代词人纳兰性德曾写过题为《柳条边》的七律,结尾处“若使春风知别苦,不应吹到柳条边”一句,寥阔之情问道苍穹。

柳条边,当它带着一个封建王朝的威严横亘在中国北方的茫茫原野上时,这处“插柳结绳”的柔和边墙,从此使丰茂富饶的黑土地有了“边里”与“边外”之说。以至于多少年以后,一代代的东北人还能从老辈人的口中,听到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字眼。

2024年的夏天,我们穿行于柳条新边——这段从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二十年(1681)修筑的“吉林边墙”附近,重温300多年时光飞奔而去留下的累累印痕,采撷那些与柳条边有关的过去和现在……

悠悠珠山

珠山是舒兰市法特乡松花江畔的一座绿野如碧的宝山。不远处,浩浩汤汤的松花江正从它面前奔涌而过。

向导朱岩介绍,这里曾是黄鱼圈遗址。约3000年前,先祖们曾在这里生活过,像燃起的火苗一样,“西团山文化”倏地飞舞起来,又悄悄地把火种带去四面八方。

历史上东北这方山林江河,盛产鳇鱼、珍珠、人参等宝物。到清朝时,为保护长白山地区 “参山珠河”不被破坏,康熙二十年(1681),北端柳条边修筑完成。至此,柳条边内,松花江与嫩江、伊通河等河流围场,成了“禁中之禁”。

清朝初年,采珠、捕鱼牲丁常奉命奔波于这一片松花江畔,穿梭于风涛之间。就像称谓从北珠变为东珠一样,毗邻松花江的这座宝山,据说因有采珠官常住而得名——珠山。虽被冠之以“珠山”,却并无富丽堂皇的珠光宝气,反而见证了世间的几多辛酸。

在乍暖还寒的北国四月,打牲乌拉总管便会分派官兵乘船进入松花江,全身赤裸的珠丁此时腰系长绳、手持木杆深潜入水底15米以下,将河蚌拾起放入所挎的鱼皮兜中,然后摇振绳索,由人拽到船边,反复二三次。岸边微薄的火焰哪里能阻挡彻骨的冰冷,珠丁们哆哆嗦嗦地轮换烤火驱寒,苦乐悲欢乃至性命都寄托在这些河蚌之中。

正所谓“百难获一称奇珍”,东珠,这颗生于东北、举世罕见的珍宝,从柳条边内珠河里被采起,熠熠生辉闪耀绽放的背后,是数不清的珠丁血泪与堆积如山的蚌壳。更不用说紫禁城内外,围绕这颗东珠,有多少明争暗斗的权力倾轧,据说压死大贪官和珅的最后一条罪状便是私藏东珠。

人类那无休止的贪念,终于像一条狰狞狂舞的巨蛇,歇斯底里地吞噬了河蚌原本的生态系统。东珠璀璨的背后,是河蚌因帝王的赏玩而遭遇的灭顶之灾,空留“珠山”之名,与松花江日夜相对……

今日的珠山,已是江畔处一座秀美的自然奇观。穿过并不陡峭的小路,10多分钟便可登临珠山,饱览松花江畔长天一色、烟波浩渺,殊不知竟一眼越百年。

恋恋不舍地下了珠山后,正好碰上了一对轮渡夫妻。带上车,踏上轮渡,5分钟我们就可直奔对岸,节省了上百里的行程。隆隆声中,但见江水滔滔、浊浪滚滚,昔时采珠人的艰险可想而知。这让我想起一句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那屋,那树,那人

轮渡过了松花江后,按照行程先后走访了四台子等边台。地面上已几不可辨,差不多和周围的农田融为一体。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围绕着边台蓬勃起来的众多村屯,和四台、五台……九台等名字一样,不光完整地流传下来,还成为柳条新边留给今人最佳的文化坐标与情感地标。

在上河镇四台村,一处传统满族民居孤零零地伫立在那里,和左右现代化、满汉融合的民居相比,它带着历史原汁原味的模样,让人忍不住走近。

主房右侧为一处高高耸立、上小下大的圆形大烟囱,称为“呼兰”。原来,当年的满族民居多以草苫顶,为防止烟囱里冒出的火星燃着草顶,所以特将烟囱独立设置在距离山墙二三尺的地上。

据村民介绍,这座老房子已有百余年历史。就在我们试图询问更多有关这座百年民居主人家的信息时,村民却迷茫地摇了摇头。

一路上见识了太多因年代久远致使记忆深处的晦暗不明,这座遗失了主人的民居无疑最令人唏嘘。青色砖墙,一块一块砌成了斑驳历史里的层层叠叠。小小的瓦当透着朴拙的精美,阳光下的兽首等图案今时今日仍是威风凛凛,和院落里无人照料的树木一样,兀自那么坚韧又脆弱地存在着。也许,不久后的某一天,这些用泥土烧成的青砖终将分解还原,撒落在田塍里的脚印上,撒落在我们这些人的心间和头发里。

第二天,将要到达东辽河右岸二十家子满族镇时,朱岩眉飞色舞地介绍:“正是先有树,后有二十家子,有了二十家子,才有公主岭,这棵老榆树可是见证了柳条边的历史变迁和小镇的兴衰!”

二十家子满族镇是柳条新边上的边台之一,眼前这棵直径近2米的古榆,冠如华盖,枝繁叶茂,树身覆盖着人们祈福的红布条,远近村屯,拜谒的人流络绎不绝。这棵古榆树可以说是黑土地上的“活化石”,它目睹了一个村镇的从无到有、柳条边的兴衰,甚至整个东北的风起云涌……历史的每一道闪光都在它的树皮上镌刻下一处凸起,每一场黯然都遗存下皲裂,那是古榆树对岁月的书写。

守树人于师傅鬓发斑白,自发当起了这棵东北神树的“伙伴儿”。人多时,人们在神树前观瞻,和于师傅唠唠嗑,听听他娓娓道来的故事。那天的风很大,古榆树的参天枝叶正好能环抱整个院落,抬头就能看到它随风婆娑的翩翩舞姿。

我禁不住好奇,古榆树究竟有多古老?

有人说,它有300多年历史;有人听后则撇撇嘴,“不止,我看啊,它至少有千年”!

边门如云

灼热的晌午,在等待开启布尔图库边门的大门时,我的目光循着一位崩爆米花的老人有条不紊的双手,看他变戏法似的用古老的方法崩出童年里喷喷香的爆米花。正溜号间,一声吱呀的开门声响起,研究馆员隽成军已打开了大门。随即一步迈过现实的喧嚣,一步便踏进了布尔图库边门的历史里。

布尔图库边门位于四平市铁东区山门镇,为清代柳条边吉林边墙第一座边门,也是柳条边新老边墙21座边门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它始建于康熙九年(1670),当时仅有一座边门的门楼、兵丁房和仓库。《吉林通志》卷十五曾记载:“布尔图库门,旧名布尔图库苏巴尔汉,又名半拉山门。苏巴尔汉,国语塔也,以门之东南塔山为名。乾隆年间奉部文裁苏巴尔汉四字,唯称布尔图库门。”

一墙之隔的街外,人声鼎沸,溢满人间烟火气。一墙之内的边门遗址,气势不减当年,却没了严苛,反倒包容着现代的一切。

布尔图库边门现存有兵丁办公用的堂屋、耳房、门楼等建筑。紧靠大街的青灰色瓦房中,堂屋用的木材还保持了当年的模样。隽成军介绍,屋顶和屋脊的内部结构,全是当年的原始式样。众人于是啧啧称奇。我们细看,发现那是一种悬在空中的精巧手工,用三角形的木椽支撑着,室外是30多摄氏度的高温,室内却清凉无比,想必与这样的高耸结构有关。

柳条边的边门在此刻终于有了实感。

颇为讽刺的是,当年进出边门的各族居民,必须持有证明,从指定的关卡验证进入,否则就以私入禁地论罪,关押在这处院落的耳房里。布尔图库边门算是真正经历了脚下的这方土地,如何从柳条边时代的封锁、封闭,到如今兼容并蓄、和谐发展……

如果说柳条边是朵云,那么此时的我恰好抬头,看到了云朵经过后的蔚蓝天空。今时今日,柳条边已迈入新的篇章。“吉林边墙”和它所承载的那些悠远历史与来自民间、自然的文化魅力,将一如黑土地上迎风挺立的茂林野草,带给我们长久的回味与感叹。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