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晴空万里,我让儿子约了几位小同学,一起去参观位于猫耳山南坡的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我们来到猫耳山下,走进苍松翠柏掩映着的“胜利门”,儿子忽然说:“这不就是每年清明学校组织来扫墓的地方吗?”我说:“没错,你们来扫墓是在烈士陵园,但是你一定没有参观过这里的纪念馆,今天我们就去见证一下那些红色印记。”
我们从山下蹬上长长的石阶,我告诉孩子们数一下是不是108个台阶,因为这个数字象征着四保临江战役浴血奋战的108天。山坡高,台阶陡,孩子们迈着沉重的步伐,数着脚下的石阶,一步步向上攀爬。
爬上高高的石阶,远远望见一座三层高的白色方楼,宛如一座巍峨的城堡,坐落在蓝天白云之下,楼顶“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九个大字,闪烁着金灿灿的光芒。广场两侧陈列着飞机、坦克和大炮,纪念馆门前摆放着两架高射炮,看着这些武器装备仿佛穿越到了战争年代。
敞开纪念馆沉重的大门,陈云、萧劲光、肖华并肩站立的金色雕塑,庄严地矗立眼前,两侧是四保临江战役场景的大型浮雕。纪念馆有三层楼、八个展厅、数千件藏品和珍贵文物,通过声音和光影等先进手段,形象、逼真地展示了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四保临江、三下江南”战役的恢宏场面和丰功伟绩,传扬着伟大的革命精神。
临江,依山临水,飘然若仙,斜倚在祖国的东北边陲。这名字秀气,却因四保临江这场战役而拥有了雄浑沧桑的厚重之气,从而有了响亮的名声。
展区陈列的坦克、大炮,还有锈迹斑斑的大刀、枪支和弹壳,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几个女生也像男孩一样,对这些枪炮藏品充满了兴趣。大家仔细阅览那些文字说明,想象着这些锈迹斑斑的武器,经历过怎样的历史烽火,又在漫长的时光里如何一点点锈蚀。幸好被收集到纪念馆里,才带给我们一场身临其境的想象,得以让后世的人们目睹这些历史的印记。展区还陈列着一件件简陋破损的搪瓷缸、烟斗、钢笔以及狗皮帽子、靰鞡鞋、绑腿等烈士遗物,让人不禁感动,眼前浮现出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艰苦生活、奋勇作战的往昔岁月。
走出纪念馆,西侧有一座气势非凡的仿古典式建筑——碑廊。缓步碑廊,便可瞻阅石碑上镌刻着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纪念四保临江战役和革命先烈的题词。穿过碑廊,向后走便是四保临江烈士陵园,远远望见一座巍峨的纪念碑高高耸立,直插云霄,陈云同志题写的“人民烈士浩气长存”八个大字在阳光下闪着金光。肃立碑前,一种直抵心魄的庄严肃穆感,油然而生。
纪念碑前是一个宽阔的广场,每年清明节,全市的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团体的各界人士,都会在这里祭扫烈士墓。纪念碑后方是四保临江战役中牺牲的杜光华师长、曹国安师长烈士墓和团长温士友烈士墓。
陵园东侧的烈士墓群长眠着抗日战争、四保临江、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那一排排、一座座墓碑下,都曾是鲜活的生命,如今长眠在这里,相伴他们的只有苍翠的青松和徐徐的清风。我的目光落在一座座烈士墓上,禁不住热泪盈眶,墓碑上镌刻的是一个个热血铸就的名字,这些曾经年轻的战士们,为了保家卫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国捐躯的烈士们在这里已经长眠了几十个春秋,并将永远长眠下去,接受后人的祭奠和景仰。
离开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脑海里仍然浮现着纪念馆里一件件藏品和文物,以及其背后的历史烽烟。这仿佛是一场心灵的洗礼,烙印着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已被列入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30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之一,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一座猫耳山,挺拔入云端,茫茫林海漫卷着英雄画卷……”走下猫耳山,一辆市政宣传车驶过城市街道,飘来临江市歌《临江仙》的雄浑歌声。我带着孩子们沿着鸭绿江畔向西漫步,远远看到了那座带着抗美援朝弹痕的鸭绿江大桥,横跨鸭绿江两岸,仿佛跨越了亘古时光,连接着历史的烽烟与现代的繁华。
走在猫耳山下,来一场红色之旅,这里不仅能仰望长白山的雄伟壮观,俯瞰鸭绿江水的秀丽旖旎,更能穿越历史烽烟,追寻革命足迹,去体会岁月的沧桑和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