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激情难挡;投身实践,逐梦青春。
日前,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在通榆县实验中学、通榆县兴隆山镇第十中学和通榆县兴隆山镇明德小学开展了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促进乡村振兴为内容,充分发挥艺术学院专业优势,把音乐、美术美育教育送进校园,助力提升乡村地区学生的艺术素养,增强当地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意识。
这只是2024年我省各高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生动缩影。
2023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开展社会实践,在推动社会实践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自身学科专业,找准“小切口”、展开“大纵深”,强化特色性的实践服务,积极探索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路径。
这为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让广大师生真正上好社会实践活动这堂人生必修课。当下,正值暑期,我省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7月6日至9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团委的号召,与中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及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携手,共同组建“三下乡”实践团队,赴安图县、长白山地区等,开展了以“长白同心·民族情筑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教育实践活动深度结合。
7月12日至14日,吉林工商学院组织开展“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红色基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白山市,于白山松水间寻访东北抗联伟大精神。师生们学习了“国歌背后的故事”“悲壮的东北抗联 永恒的杨靖宇精神”“杨靖宇将军最后的118小时”等专题内容,感受了杨靖宇将军纪念馆、杨靖宇将军殉国地、靖宇特色“哲学小村”等现场教学,体验了“忆苦思甜抗联饭”“红色破冰——抗联整编”等情感教学。全体学员通过重走抗联路、倾听抗联故事、学唱抗联歌曲、参观抗联遗址、缅怀抗联英烈等教学内容,上了一堂堂深刻的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
吉林农业大学“生命之光”党员党史寻访社会实践团是一支成立10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团体,他们每年暑期深入社区、村屯、企业,开展红色主题宣讲。而像这样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吉林农业大学有600余支,5000余名师生参与其中。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社会实践中上好“必修课”,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受教育、长才干。
“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实践团的带队老师们一致认为,暑期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大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能够更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我省高校深化校地合作,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举措之一。
7月5日至6日,长春大学团委、党委组织部组织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学生志愿者赴临江市开展了“深化校地共建,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分别在白马浪村、错草村、苇沙河村、大松树村开展走访调研,深入了解边境村乡村生态建设、特色产业结构、乡村文化及基层党、团组织建设情况,专业教师指导学生与村干部就农产品电商营销、乡村文化设计等进行深入交流。此次调研为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学校也将此次调研成果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紧密联系,促进产学研成果转化。
据悉,长春大学已连续3年组织师生赴临江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巩固校地合作共建成果,充分发挥资源、人才优势,加强党的理论宣传、乡村振兴建设、学业助学等领域深入合作,广大青年在实践中感悟大美吉林,励志为吉林全面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吉林农业大学日前举行了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暨大学生社区实践启动仪式。活动上,学校分别与长春市净月高新区德正街道、永兴街道签署共建协议书,成立大学生社区实践基地,双方将共同打造青年实践基地,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如政务实践专项活动、“七彩社区 青春行动”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等拉动青春力量参与到社区基层治理当中,满足辖区高校大学生课外实践及社区多样性、创新性志愿服务活动需求。
此外,吉林农业大学还依托在省内各地建立的多个科技小院作为暑期社会实践的地点,从根本上打通农业科技创新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师生长期坚守在生产一线,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研究破解问题,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又密切联系农户,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于一体,低成本、高效率、零距离将知识转化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