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末,我的燕窝书馆都会迎来小读者。有一次,为了启发思维,我即兴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了一个黑色圆点,问大家看到了什么?
小读者们异口同声:“一个黑点。”
我点了点头,旋即又摇了摇头,因为,大家只说对了极少的一部分——“黑点”,而画中最大的部分,应该是“空白”。只见小,不见大,这种思维定式,束缚了我们的想象力,导致视野变窄,很难突破自我……
还未等我讲完,有的学生已经豁然开朗,激动地举手回答:“我明白了,老师。学会换种角度,可能就会有新发现!”
我赞许地微笑着。这个不起眼的小“黑点”,果然令大家脑洞大开,反应稍迟缓的同学,此刻也恍然大悟,七嘴八舌地讲起学过的课文《画杨桃》——图画课上,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让全班同学看到什么画什么。坐在前边靠边的位置的同学,正对着两个杨桃的一端,看到的却像是个五角星……
思维一旦打开,话题就犹如脱缰的野马,小读者们纷纷放下书本,热烈地讨论起“角度”问题。
有的说,横着切苹果,我们会发现珍贵的“星星”,所以站在别人的位置,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有的说,不仅仅是水果,花草树木都一样,换个角度就有别出心裁的美;有的说,任何问题都可以换个角度,比如学习、生活、工作、梦想等;有的说,不光这些,换一种角度,心胸也会变开阔,既能追求成功,也能坦然接受失败……
我很欣慰。世界是多元的,生命的背景千姿百态,诚实而公平地存在着,每个人眼中都有不同的色彩,有着与众不同的“小宇宙”。正如奥古斯特·罗丹说的那样:“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世间万物纷繁复杂,或喜或悲,沿着时空的隧道,总有很多经典故事,深入浅出地提醒我们:换个角度,人生或许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这首名作,诗中有画,借景说理,远近高低皆山色,只有跳出角度的局限,才能脱离认识的片面性,从而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这“庐山”,或许正象征境遇。苏轼的一生,历经坎坷,跌宕起伏,若是普通人,面对如此的颠沛流离,或许很难承受,可他选择了坚强乐观,穿透困境的重围,换个角度看人生,那些贫瘠、荒凉和忧愁,就有了新的定义,变成了纯美、旖旎和洒脱。即使被贬偏远之地,他依然热爱风景,体察风物,发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感慨,把苦水唱成了甜歌。
懂得换个角度思考,苏轼才能拥有理性的思维。面对无常的世界,他不被外物所惑,于艰辛的生活中,保持一颗灵动的心,在逆境中有希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在泥泞的风雨中,留给后世最倔强旷达的身影。
小读者们很喜欢苏轼,聆听他的故事同时,也悟出各自的理解。有的作出形象的比喻:世界就像一个魔方,扭一个角度,就会展现另一种模样;人生就像多棱镜,从不同的面和不同的角,折射出的可能是阳光,也可能是色彩。
总而言之,换个角度看世界,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正如提到秋天不免萧条、凄凉之感,刘禹锡却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积极乐观、奋发进取之情,令读者怦然心动。正如提到冬天,刺骨的寒风总令人恐惧,可换个角度,英国诗人雪莱却说:“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如此浪漫的呼唤,鼓舞无数人走出低谷,奔向崭新的希望。
将来有一天,小读者们会告别校园,步入工作岗位,我希望遇到困难时,他们不忘记这句话:前途很远,不要怕,换个角度看世界,泥土里也会长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