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被称为“百草之王”,是“东北三宝”之首,历来被视为滋补佳品和名贵中药材。坐落于长白山南麓的集安,素有“东北小江南”之称,是世界优质人参产区、全国最大的野山参集散地。
优质的原材料产地,让许多人参加工企业选择在这里“生根发芽”。吉林省红五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多年的经营,让企业发展成为集基地种植、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和营销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
回忆起企业的发展历程,董事长白洪光说:“优势资源也需要科技创新激活,企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是科技人才。”
2023年6月,为扩大产品项目,白洪光带领一行人来到吉林农业大学,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王玉华教授团队共同合作开展黑参产品开发研究,并与吉林农业大学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作为吉林省第二批科创专员,王玉华深耕黑参产品的开发研究。黑参的稀有皂苷含量比普通生晒参高,更有价值。但黑参质地坚硬,不能直接食用,只能通过粉碎、提取才能利用,利用率低,且黑参加工时间长、能耗大,生产成本高。王玉华团队通过突破即食黑参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可以直接食用的软质黑参,同时以黑参为原料开发系列产品,实现了人参的全利用。
产品加工时间短,生产效率高,食用方便,易于接受。“不同于传统黑参品质坚硬无法直接食用的特点,我们与王玉华教授合作研发的产品——即食黑参,质地软糯,风味好,食用方便,开袋即食,便于携带。”白洪光表示,本项目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人参中稀有皂苷的含量,其中人参皂苷Rg3是传统黑参的两倍。
针对产品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及附加值低等问题,王玉华向企业授权并转化发明专利——《一种富含人参皂苷Rg6的即食黑人参》。该专利技术提高了人参中稀有皂苷的含量,在人参作为食品日服用量不能超过3克的限制下,提高了人参产品的附加值,帮助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科技人才不足,一直是让企业牵肠挂肚的大事。为了解决企业科技人员短缺及技术水平低的问题,王玉华与企业在吉林农业大学共建研发中心,带领团队往返于集安和学校之间。同时,企业也派遣员工前往研发中心学习。经过专家指导,员工们已经熟练掌握生产控制点并且可以在生产中进行简单创新。在产品测试过程中,因企业设备无法满足产品技术要求,王玉华与学校沟通,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设备完成中试工作,为企业产品早日上市提供了便利条件。
作为科创专员,在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最让王玉华印象深刻的就是企业对于技术、科技人才的渴望。“和企业建立联系后,他们诚恳地表达了合作意向,并强烈邀请我去企业参观。”王玉华说,正是这份真诚,让她与企业进行了紧密合作,深入企业一线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确保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未来,我和企业还会在人参产品的功能提升,特别是在慢性疾病预防和改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对人参食品生产关键技术做出突破,帮助企业在技术上保持优势,依托科技创新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王玉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