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理论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魏 嘉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锻长板、补短板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利用,依托东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优势,发展现代生物、大数据等新兴特色产业,发展冰雪经济和海洋经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七个聚焦”之一,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战略高度,着眼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厚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态根基的重要任务,明确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路径和决策部署。

东北三省及内蒙古拥有森林、草原、湖泊、河流、湿地等多样地理形态,既有生态家底殷实丰厚、绿色经济稳步发展的“长板”,也面临生态保护任务艰巨、产业转型还需提质的“短板”。为更好发挥生态优势、补齐发展短板,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要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三项重点任务,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构建更加成熟完善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

成熟完善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障,是深化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核心要素。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要夯实生态文明制度保障,既要注重健全规范化制度,也要注重完善约束性制度。

一方面,要更注重规范化制度健全,引导各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更加科学合理。根据《决定》要求,尽快建立或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国家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等。在制度轨道上推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治理行稳致远。另一方面,要注重完善约束性制度,规避协调失衡、衔接不畅等制度落实不力情况。贯彻《决定》精神,要压实各级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责任,完善生态目标责任体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等责任考核监督制度,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督查长效化、常态化机制。通过规范化、法治化、制度化的系列举措,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形成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生态文明体制框架。

塑造更为现代高效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现代高效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推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决定》强调,“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要保护好丰富多元的生态资源,需要以高效的环境治理能力和现代化环境治理系统为依托,推动三对关系的协调统一。

其一,推动污染治理和风险管控相统一。生态治理既要注重“治”,也要注重“防”。《决定》指出要推进生态环境“四个体系”(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完善“三重治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既强化对现有固定污染物的持续治理,也强调提高面对新污染物的风险意识,促进多种污染物协同减排。其二,推动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相衔接。生态系统是彼此依存、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这就要求我们以系统思维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决定》提出的“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以及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等系统保护策略,可以率先在三省一区内部进行探索,形成良好示范效应。其三,推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相协调。既要坚持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和“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也要善用辩证思维,合理利用地区生态资源,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节约资源和开发利用的有效平衡。

建设更具地方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是推动生态化和现代化创新融合的突破要素,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决定》提出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等,从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流通方式全方位向绿色循环、低碳节约、清洁创新转型发展。

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有机转化,要贯彻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打造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服务多元一体的发展机制;要树立节约资源、低碳环保的生态意识,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要促进能源科技、零碳技术的成熟应用,以新质生产力适应气候变化新要求,既要实现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又要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要立足地区优势、锻造发展长板、补齐生态短板,筑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生态根基,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绘就美丽中国的生态图景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学院)】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