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人参打交道将近50年,对人参情有独钟。
上世纪80年代,我开始当参把头。每年夏天一入伏,我就带着大伙儿去放山,也就是进山挖参。放山第一件事,搭神位,拜山神。山里人说,这样才能“开眼”(指找到人参)。
大山里,树大林密,草高蒿深,时不时还有野猪、熊瞎子各种野兽出没。但是我不怕,我18岁就跟着师父去放山,对大山很熟悉,经验多,能拉开林子(不迷路)。
“开山喽!”“拿大货!”大家伙儿向着大山喊话,相互加油打气。
进山后,我们横向排成一排,3米一人,开始“压山”,寻找人参。我一声号令,大伙儿齐头并进,前头遇到荆棘丛也得过,碰到石砬子也得攀,见到沟塘子也得下。要是碰到蛇,我们可老高兴了!我们把蛇叫钱串子、护宝虫,哪里有蛇附近准有人参。
“棒槌!”“什么货?”“六品叶!”“快当快当!”……这是我们放山人最想听到的话,每当发现人参,我们就会这样呼喊。我会立即把“快当绳子”拿出来,拴在人参的“百尺杆”(花茎)上,这叫拴“棒槌锁”。我们放山人都说,人参是有灵性的,大声喊山会使人参愣神儿,趁它愣神的功夫,用绳子把它拴住,人参才不会“跑掉”。
抬参是参把头的绝活儿,它可不像随便拔个萝卜那么简单。我们用鹿骨钎子顺着芦头往下找,找到参须一点点抠开土壤,把所有的须根剥离出来。为了能静心抬参,就得打火堆,焚烧茅草、树叶,用烟雾驱赶蚊虫,历经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能把人参全部抬出来。
这些年,人参是越挖越少,也越来越卖不上价。我常常思索,是不是大家对人参价值的认识不够,才让人参卖出“萝卜价”?作为非遗传承人,我要尽我所能让更多人了解人参。
我很早就在长白山地区开启林下参的大面积种植。一棵林下参从成长到收获至少需要20年。当年和我一起干的人,有一半已经离世。我始终认一个理儿:人参是个宝贝,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守护,前仆后继才能完成梦想,这是梦想的接力赛,不能着急。
我现在每年都会带着游客们去放山,在林下参种植基地搞采参习俗体验,给他们讲挖参的过程和传说故事。今年从天津来了20多个小孩儿,最小的孩子才8岁,他们小心又兴奋地跟着我,说“挖宝”像“开盲盒”。为了更好地宣传人参文化,我还参与编著了《传承》《野山参的应用》等书籍,为咱吉林的人参著书立说,留下历史的印记。
(口述人:国家级非遗“长白山采参习俗”传承人 赵炳林 整理:本报记者 郭悦)
赵炳林带领游客体验“长白山采参习俗”。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