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强政务APP之间的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让民众在享受政务服务时能够“一号申请、一网通办”,真正体验到数字政府建设带来的便利与高效。』
“每天打卡20多个政务APP”“上厕所都在刷积分”“政务APP沦为‘僵尸’”……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政务APP引发了媒体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关注。有的基层干部群众,为了应付手机上的政务APP,不得不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与政务APP的周旋上,分散了精力,消磨了干劲。
政务APP的初衷,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传统政务服务的时空限制,实现政务信息的快速传递与高效处理,让民众享受更加便捷、透明的政务服务。这一举措,在初期确实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活力,有效助推了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然而,随着政务APP数量的激增和功能的泛化,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浮现,如功能重复、使用繁琐、考核畸形等,这些问题不仅未能有效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反而加剧了基层工作的负担,阻碍了干部群众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
问题的根源,在于政务APP的开发、管理与运维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监管。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追求数字化“政绩”的驱动下,盲目跟风开发APP,忽视了实际需求与用户体验,导致APP数量多而不精,功能杂而不实。同时,畸形的考核机制也迫使基层干部群众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应对政务APP的任务中,而非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和服务群众。这种背离初衷的政务APP,不仅未能成为提升政府服务效能的“加速器”,反而成为了基层工作的“绊脚石”。
面对这一现实困境,规范政务APP管理,为基层减负已刻不容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提出清理整合面向基层的政务应用程序、严格建设管理、防止功能异化等举措,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政务APP过多过滥、功能异化等问题,让政务APP回归服务民众的本源。
让政务APP真正成为便民利器,关键在于坚持务实为民的核心导向。政务APP的开发与管理,必须紧密围绕百姓的实际需求,注重提升用户体验,确保APP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同时,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避免将政务APP的使用情况作为评价基层工作的唯一标准,让基层干部群众从繁琐的打卡、积分等形式主义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和服务群众中去。此外,要加强政务APP之间的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让民众在享受政务服务时能够“一号申请、一网通办”,真正体验到数字政府建设带来的便利与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