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百花齐放才能让世界春色满园。”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刻认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意义,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兼收并蓄的理念态度、自信自强的精神状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把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引进来”,全力拥抱文明交融的“春天”,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中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文明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人类历史就是在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中滚滚向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并开创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兼收并蓄使中华文明不断保持活力,是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不断的重要原因,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动力。不同文明间开展对话和交流,不仅可以丰富与发展自身文明,而且能够增进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从而孕育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思维理念,实现各国各民族理念沟通、文化融通、民心相通,对奠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人文基础和价值共识意义重大。未来发展中应着力推动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互学互鉴,弘扬好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文明和谐共生。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要秉持相互尊重的理念。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的文明形态,从交往礼节到风俗习惯,从哲学思想到宗教法律,都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欣赏其他民族文明形态的特色。要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实现平等相待,深刻认识到每种文明都各有优长,没有优劣之分,不应恶意贬低,而应取长补短。要摒弃傲慢和偏见,秉持平等地位,彼此尊重,充分认识到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差异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求同存异、和谐共生,唯此这个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欣欣向荣。同时还要尊重各国文化、文明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以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态度来树立水乳交融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要以包容开放的态度积极融入世界发展大潮。在信息爆炸、思想多元、交融紧密的当今时代,封闭和对抗只能作茧自缚,只有具备海纳百川的精神、兼容并蓄的宽广胸怀,才能胸怀世界、与其他文明互通有无,继而在交流互鉴中更好融入世界发展大潮。要树立世界眼光,以开放、理性的姿态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力量,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要以包容开放的态度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勇于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在交流互鉴中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要多角度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好全人类共同价值。讲好中国故事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现实要求。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意义和现实价值的要素,以世界人民听得懂、听得进的叙事方式和具有感染力、吸引力的话语,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认识蓬勃发展的中国。同时,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持续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架起人与人沟通的桥梁,共建开放包容的美好世界,不断谱写世界多彩文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