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

王 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今后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健全体制机制为依托,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坚持科技创新,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内生动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新模式,谁的科技创新能力强,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有力地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着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特别是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牵引带动作用的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已经出现产品原型、但尚未进入产业化阶段的未来产业,如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进行前瞻部署、梯次培育,更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

坚持数智赋能,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数字技术是驱动生产力跃升的重要引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智能化升级,持续发挥数智赋能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当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正在深刻改变生产函数,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被认为是科技创新的下一个“超级风口”,日益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面向未来,必须大力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步伐,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持续推动生产力跃迁升级。

坚持绿色发展,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绿色产业发展步伐,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绿色底色。一方面,要着力推动“绿色运营”模式发展,这种模式体现的是“经济生产”,能够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深度、广度和精度,以最小的资源耗费获取最大的物质收益,从而有效降低物耗和能耗。另一方面,要强化“清洁生产”,即实现生产过程的无公害化和生产过程的生态优化,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此外,要普及“道德生产”思维,即强调生产过程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绿色发展的社会责任。具体实践中,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优化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让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厚重底色。

坚持制度变革,发展适配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适配新的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取得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就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更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结果。其中,体制机制和制度改革是关键。面向未来,应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特别是新的要素、要素组合和产业形态,以期对经济主体形成新激励、新治理,更好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不断破解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大政策扶持和制度供给,通过打破地域、部门的条块限制,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提升配置效率,构建自主自强、开放融合、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让各类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顺畅流动。要通过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发挥好这些要素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以高度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