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引领青少年在运动中收获快乐和成长

张 博

体育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第3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勉励广大奥运健儿“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带动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蓬勃开展,为建设体育强国再立新功”。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要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让体育元素融入青少年成长的更多空间,用耐心的引导、用心的指导、悉心的教导,助其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引领其在运动中收获快乐和成长。

青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体育是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基础,对其成长起着基石性作用,不仅能推动强身健体,对于提升社交能力、塑造拼搏精神、健全人格品质等方面也至关重要。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写下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这道出了体育之于成长的基本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强健体魄、砥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必须进一步重视体育教育、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强化运动意识、培养运动兴趣、掌握运动技能、感受和传承体育精神,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助力其茁壮成长、全面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严格落实这一刚性要求,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对标对表,从更高站位出发,再认识、再深化、再设计、再推进这项关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课程。进一步明确“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突出问题导向,增强系统思维,统筹规划、一体推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拓宽体育课程领域,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程质量。切实保障青少年充足体育锻炼时间,持续增加课内外体育活动频次,着力改善学校体育办学条件,加大体育教材建设力度,大力开展体育竞赛活动,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爱上体育课,更好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

深化体育精神培养,持续打造优质师资力量。教育家蔡元培曾说,“夫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作为涵养时代精神、培养健康品格的重要手段,体育精神能够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开放进步。从学校体育角度来说,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坚韧不拔意志、团结协作精神、遵守规则意识等。要紧紧抓住课程建设的“主战场”,将中华体育精神充分融入体育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推动其进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材、教案、课件,将其贯穿于课堂授课、课后辅导、课外作业、考核评价各环节,更好引导学生深刻感悟体育精神、体验运动乐趣,形成规则意识、养成运动习惯。进一步抓好师资队伍这个“主力军”,努力培养引进更多体育教师人才,着力提升广大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引领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育形式,加强创新实践力度,将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全面融入授课活动中,全方位提升体育课程教学实效。

优化思路方法,健全协同育人机制。青少年时期是掌握运动技能、学习健康知识、养成锻炼习惯的黄金期,是“既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又把身体搞得棒棒的”关键阶段。实现这些目标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等力量的参与,离不开协同育人机制的持续健全。要深挖家庭教育资源,完善家校联通机制,通过亲子趣味运动会、家校联合运动打卡等形式,共同引导、督促孩子进行运动。延伸教育阵地,拓展育人空间,聚合社会教育资源,鼓励和引导学校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等单位部门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活动,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机制,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提高体育场馆开放程度和利用效率,给青少年提供广阔的运动平台,为其养成良好运动习惯、形成终身健身意识奠定坚实基础,持续助力广大青少年动起来、乐起来、强起来。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