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王晓红 记者李铭)“从建厂到生产经营,通化优良的发展环境就像催化剂一样,助力企业突破发展。今年,新产业园建成投产,我们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在通化鑫鸿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天然对扎根通化发展信心十足。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通化市坚持解放思想、开放包容、放开搞活,在全省率先出台《2024年通化市营商环境优化行动重点任务方案》,聚焦进一步优化政务、法治、市场、要素、信用、开放6个环境,制定47项重点任务,细化78条优化举措,确保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事事落实。
持续优化服务周到、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通化市加快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在全省率先推进30个“一件事”实质运行,“一件事”平均较法定时限压缩74.37%,申请材料压缩43.10%,跑动次数压缩79.50%。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深化“政务+金融”改革,将不动产、医保、社保等51项高频业务延伸至13个银行网点,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多点可办、就近能办。提升网上办理服务能力,扩大数字政务门牌应用,覆盖11个乡镇(街道)、51个村(社区),“全程网办率”提升至70.32%,较上年增长16.32%。
持续优化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组织开展行政裁量权基准梳理归纳工作,21个执法部门共采用行政裁量权共186项1034条。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动态调整行政执法“四张清单”1011项,编制“首违不罚”清单213项,启用信用承诺书、行政建议书,全面落实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制度。深化行政检查执法智能备案改革,全面实施“事前报备、现场亮证、扫码迎检、事后评价”行政检查执法监督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对监管对象的无效扰动。
持续优化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推进“证照一码通”改革,全面梳理全市改革事项清单,“证照一码通”系统共享信息认领率100%。深化行政检查执法备案智能化改革,实行检前备案、现场亮证、检后评价,行政检查全过程留痕、全过程可追溯。强化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建立健全评标专家常态化管理、问题线索移送行管部门等机制,远程异地评标范围拓展至7省17市,促进评标公平公正。
持续优化多元供给、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应急周转基金累计支持2946户企业转续贷262.44亿元,减轻企业财务成本7.53亿元;信用保证基金累计为145户小微企业提供信用保证贷款3.22亿元,平均担保费率0.81%;“吉企银通”通化平台累计为1435户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总额73.29亿元。强化人才就业服务能力,联合省内61所高校、61家重点企业建立通化市政校企对接平台,在省内20所高校设立人才工作站。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筛选全市批而未供、闲置土地情况,形成存量土地数据库,促进招商引资企业项目落地。
持续优化诚实守信、遵约践诺的信用环境。持续开展信用信息修复“暖企”专项行动,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领域,新增粮食企业领域执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目前全市信用分级分类监管领域共42个。强化信用宣传,开展“普及征信知识 共建诚信社会”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诚实守信和风险防范意识。
持续优化合作共赢、包容外向的开放环境。提升通关便利化,推广提前申报、两步申报、预约通关、担保放行、“先放后检”等便利化通关模式,实行“预约通关、随报随检、快检快放”服务措施,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压缩1/3以上。压缩出口企业退税时间,一、二类企业出口退税平均办理时限由3个工作日压缩至2个工作日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