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王新君 庄宏娇 记者李铭)近年来,通化市纪委监委立足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专责机关职责定位,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护航全市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监督执纪执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深入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通化绿色转型全面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以具体求深入,监督推动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生态环保、维护民生民利等重点工作,将保障通化医药健康、人参、文旅“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两个健康”建设作为政治监督重点,谋划推进政治监督项目30个,实现嵌入式、具体化监督,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围绕推动重点项目建成优质工程、绿色工程、廉洁工程,明确具体监督内容,把是否符合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是否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是否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是否履行程序合规合法审批和开展招投标等作为监督重点,及时发现问题,切实纠正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政治偏差和政治偏向。与此同时,建立清单管理、协调联动、督导检查、定期通报、信息报送等工作机制,市县联动、同频共振,逐步形成上下“一张网”的监督格局。
以精准求实绩,打通重点项目建设淤点难点。在保障护航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强化精准思维,推动监督、办案、治理实现贯通,形成发现问题、防范风险、排除隐患的有效机制,不断清除重点项目建设中的“拦路虎”“绊脚石”。注重将政治监督与涵养优良政治生态相结合,坚持把“一把手”和领导班子作为监督重点,创新健全“市县乡”三级从严管理监督制度体系,协助通化市委制定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五张责任清单”、对乡镇(街道)“一把手”管理监督的若干措施,建立履行责任、落实任务定期报告机制,切实防范和纠治“一言堂”“新形象工程”、工作敷衍塞责等问题,扎实推进项目建设。针对通化市医药健康、人参、文旅“三个千亿级”产业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调研监督,接续实施专项整治,以有力监督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发展。
以常态促长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廉洁高效。强化对重点项目全过程、全周期监督,以常态求长效、以长效促长治。积极打通服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在60个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设立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主动听取企业发展诉求、意见建议,建立双向联系制度,强化问题处置。以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整治为实践载体,开展纪检监察干部“进企业”活动,组织监督检查部门干部深入30户重点企业、初创企业,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探索打造“民营企业接诉即办之家”“民营企业家廉洁教育之家”,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综合运用“信访举报绿色通道”“办不成事项扫码平台”“清廉民企”创建行动等举措,精准收集、分析、处置民营企业意见诉求,推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同时,将“当下改”成果固化为“长久立”措施,完善台账管理、动态跟踪、限期办结、督查问责等制度机制,“督、改、治”一体推进,定期收集监督情况,分析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深挖问题背后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制度性漏洞,制发纪检监察建议、监督建议函,督促举一反三,查改风险隐患,完善制度机制。加强监管治理,形成发现问题、督促整改、源头治理监督完整链条,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