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理论

以数字化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郭雪芳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行了专门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数字化作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下数字技术与文化资源结合的产物,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文化现代化发展趋势。新时代新征程,应不断完善有利于文化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助推实现精神富足。

加快完善文化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数字化主要是以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数字化转型为核心,推动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立体复合式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当前,5G技术、云计算、VR、AR、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在要素分配、产品供给、需求创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应立足这一发展趋势形势,深刻把握数字文化内容属性,用技术赋能持续推进原创能力提升,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文化供给的新期盼,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动力、注入新动能。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建立并完善文化数字化建设所需的大数据中心、云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打通“数字化采集—网络传输—智能化计算”数字链条,弥合地区文化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的鸿沟,同时加强“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产业互联互通,使其成为文化创新发展和文化产业新业态形成的“助推器”。

以数字化手段强化文化传承与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文化数字化建设将为保护、活化、利用文化遗产打开更多想象空间。要建立并完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机制,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化资源,以此科学修复受损的文化遗产,使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并有效防止文化遗产流失,提高文化遗产的可访问性与传播效率。要建立文化遗产监测和评估机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定期评估,打通非物质文化保护利用相关机构间的信息通道。推动文化产品的数字化创新,提升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水平,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方式,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文化数字化场景,实现文化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智能化推荐,盘活历史文化资源,解锁文化数字化消费场景,让文化遗产有机融入群众生产生活。

加快构建文化数字化市场体系。文化数字化市场体系是推动文化数字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助力文化产业提升创新力竞争力和发展效能的重要保障。为此,一是从战略角度进行系统规划,出台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明晰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促进文化数字化资源合理流动,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数字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数字化产业体系健康有序发展。二是推动文化数字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鼓励并支持文化数字化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多元化文化市场主体格局,加快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激发文化产业创新创造活力。三是打造文化数字化产业链条,推进相关产业跨界融合,尤其是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等产业协同发展,搭建综合性生产和宣传服务平台,提升文化数字化市场发展活力。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搭建文化数字化国际传播体系,提升传播效能,以文化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输出充分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打造复合型文化数字化人才队伍。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浪潮中,人才是“第一资源”,文化数字化的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要完善文化数字化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坚持走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为主的道路,不断提高人才供给能力,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要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引才机制,坚持全球视野,立足文化数字化产业发展现状,完善海外人才引进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数字化人才制度体系。完善符合创新规律的文化数字化人才管理机制,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的人才交流通道,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建立具备深厚文化素养、精通数字技术的复合型文化数字化人才队伍,夯实文化数字化创新发展的人才根基。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