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作为文化和教育的双重载体,其社会价值远不止于校园内部。要积极转变观念,让高校博物馆从“象牙塔”中走出来,主动融入社会,服务于更广泛的人群。
在我国众多类型的博物馆中,高校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学术魅力和专业深度,深受一些专业参观学习者的追捧和喜爱。现实中,这些储藏了丰厚知识宝藏、本应成为公众文化生活重要一环的场馆,却常常因为种种原因而“门难进”,使得社会公众难以领略其风采。随着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公众对高质量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高校博物馆亟待走出“深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社会。
据统计,目前我国备案博物馆有7000家左右,其中高校博物馆超过400家,70%以上为小型馆。高校博物馆大多小而精、专而深,本身受众就相对狭窄,加之部分高校对博物馆开放程度和管理方式持保守态度,担心校园安全、文物保护等问题,使得这些场馆无形中筑起了“高墙”,将社会公众拒之门外。
高校博物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社会教育、科学研究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作为文化和教育的双重载体,其社会价值远不止于校园内部。因此,应积极转变观念,从“象牙塔”中走出来,主动融入社会,服务于更广泛的人群。
让高校博物馆打开“大门”、更好地“活”起来,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引领力。一方面,高校博物馆应加强与社会的互动与合作,通过举办各类展览、讲座、研学活动等形式,以开放的姿态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让其真切地领略馆中展品风采和文化魅力。另一方面,应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打造线上展览和教育平台,不断更新展览方式,升级教育手段,拓展服务范围,切实提升服务质效。同时,高校博物馆还应在运营和管理上不断创新,通过优化开放时间、增设互动环节等方式,提升公众的参观体验感。此外,还可借鉴商业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创产品,增加博物馆的知名度、影响力和文化引领力。
高校博物馆作为连接大学与社会的桥梁,其开放程度和服务水平一定程度上是服务社会理念的彰显、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广大高校应进一步强化服务理念、秉持开放姿态,在持续推动博物馆建设与发展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动其从“深闺”走向社会,为满足公众文化生活作出应有贡献,持续发挥应有的社会价值,成为推动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