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数字先行。数字技术是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和重要抓手。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发展智慧农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要深刻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把数字技术全面融入到农业农村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更好助推乡村新质生产力跃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让乡村发展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既增“智”又提“质”。
数字时代,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加速创新,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深度赋能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数字技术深度融入乡村建设发展中,对于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全面进步等发挥着关键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国情农情乡情,按下乡村数字化发展快进键,智慧种植、农村电商发展、乡村政务数字化、农民数字素养提升等方面工作获得显著成效,数字乡村建设走深走实,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同时还要看到,数字化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挑战,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尚不够高,乡村居民数字技能素养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等等。必须强化战略谋划,精准施策、对症发力,进一步加快数字乡村建设,用信息化驱动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广阔天地唱响数字时代乡村振兴之歌。
用数字技术推动农业智慧升级。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长久以来,农业被认为是低成长型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普惠效益和溢出效益,助力农业智慧升级,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要立足数字技术带来的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牢牢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数字技术在农业产业领域的普及与应用,并探索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管理方法,着力促进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跃升,为建立层级更高、结构更优、持续性更好的农业产业体系提供更大助力。在生产端全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技术对农业生产各环节进行数字化管理,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促进农业生产决策、过程管理、产品质控、经营体系等领域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与服务便捷化水平,助力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着力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实时监控、精准管理各类农业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负担。持续促进畜禽养殖数字化发展,加快推进渔业数字化,不断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更好构建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
用数字技术助力乡村生活更智能便捷。持续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建设智能化现代化新农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要用好用足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打造智能便捷生活环境,不断提升乡村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宽带覆盖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等举措,强化互联网基础设施、信息传输通道、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提升网络覆盖广度与深度,同时用数字技术推动传统农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大力解决水、电、路、气、物流等基础设施短板和瓶颈问题,全面打造“数字+电力”“数字+水利”“数字+交通”“数字+物流”等模式,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为乡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条件。通过数字赋能,更好实现乡村治理网格化、精细化、信息化,建立健全数字化基层管理平台,实现政务服务、村务管理、政策宣传等功能的线上化、集约化、便捷化发展,精准快捷收集和处理农民的需求和问题,提高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乡村百姓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利用数字技术赋予公共服务丰富的应用场景,推动出行、医疗、教育、养老等各类涉农事项在线办理,让农民“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有效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数量、质量、覆盖面和可及性,使广大农民从实实在在的生活质量改善中体会数字技术带来的便捷与实惠。
用数字技术助推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转型,数字技术既是有力的助推器,更是现代职业农民必须具备的重要技能素养之一。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作用,努力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渠道,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途径,把数字技术应用纳入“必修课”,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向农民群众普及手机应用、网上办事、电商物流、直播带货等知识,不断提升其数字素养,使其善于拥抱互联网、乐于投身信息化蓝海,更好享受数字时代的发展红利。积极引进具备数字技术和生产经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完善人才扶持政策,努力培育和打造更多信息时代“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数字人才动力,用“数字”音符谱写好新时代田园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