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吉林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加以部署。高校是人才强国建设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要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勇于担当作为,在推进“谋、引、育、用、留”上持续加力、协同发力,建强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人才聚集高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切实为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汇聚“谋才”合力。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要大力实施人才兴校、人才强校战略,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重要内容。紧紧围绕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要求,紧密结合实际,跟进研究谋划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地方发展需要的人才规划,牢牢把好政治方向,健全责任体系,优化工作机制,以上率下统筹推进人才引进、培养、服务、管理等工作。注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激发党员干部关注关心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联系人才、服务人才中了解人才需求,着力为其解决工作生活实际难题,努力营造重才、助才、为才良好氛围,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格局。
聚焦多元精准引入,强化“引才”效能。人才资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要加大引进力度,构建全员引才体系,把人才引进工作作为年度考核考评重要指标,层层压实主体责任,不断增强各级党员干部抓实引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把引才关口,坚持把政治立场、师德师风、学术道德等方面情况作为引才考察工作重点,全方位核准核实人才现实表现,加强引后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拧紧人才理想信念“总开关”。紧扣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在按需引才、引急需之才上下足功夫,加快引才步伐,拓宽引才途径,不断提升引才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充分利用共建院校、各地校友等优质资源,组建引才团体,用好用活引才政策,畅通引进绿色通道,让人才看到发展前景,打消后顾之忧,形成持续引入的良好局面。
健全科学培养体系,深耕“育才”沃土。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精细的过程,要持续关注人才的成长,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确保人才成长过程中得到有效指导和支持,助力人才提升能力和素养。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重点人才计划,以“筛选一批、储备一批、培育一批、造就一批”方式,在资金支持、团队搭建、导师遴选等方面给予人才更有针对性的支持,着力构建自有人才项目和国家、省级重点人才计划有机衔接的人才发展支持体系。比如,吉林省在推动人才工作上先后出台人才激励政策3.0、长白英才计划等务实有效举措,不断优化青年人才发展环境,厚植青年人才成长沃土。搭好人才互动培养路径,推进资源共享、经验共用、平台共建,依托对口专业、思政专项等人才培育计划,选派优秀青年人才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访学研修,借助校企、校地合作平台,开展人才培训和交流活动,不断提升人才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引领作用,在传帮带上抓长效,加大博士队伍培养力度,优化培养机制,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生力军”,建好人才队伍“蓄水池”。
围绕事业发展目标,搭好“用才”平台。用才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关键,要更加积极为人才松绑减负,更加有效激励和使用人才,坚持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原则,打造人尽其才、各尽其能的良好用才生态。持续推进人才制度改革,完善能上能下的岗位聘用和管理体系,不断激发人才内生动力。广泛动员推介人才参与各类项目申报,不断提高人才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增强队伍发展活力。建立科学选人用人机制,结合岗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提升人才自身能力与岗位要求、职业素养的适配度,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推动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人才生态系统跃升。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以“定量+定性”“代表作+贡献度”相结合方式树好评价导向,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发展格局。
提高服务保障质效,涵养“留才”环境。引人聚才重在拴心留人。要持续打好政策留人、环境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组合拳”,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激发人才资源潜能,为人才发展提供全周期、全要素、全流程服务保障,切实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事业发展中来。积极推动“暖心工程”,落实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和人才专员保障机制,不断提升人才服务管理水平。加强科研服务系统信息化建设,采取“线上一键审核,线下一站办理”服务模式,推进业务办理“最多跑一次”,为人才安心教学、潜心科研创造良好环境。优化人事管理办法、整合人才支持计划、完善经费使用制度,健全有温度的人才服务体系。注重人文关怀,加强与人才的日常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建好一站式服务人才平台,实现资源与需求“零距离”,办好事关人才的“关键小事”,不断增强人才的融入感、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