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神农本草经》列人参为上品,云:(人参)味甘小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多有应用验方,如四逆加人参汤、桂枝人参汤均重用人参。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人参主治条目多达31条,其中涉及治疗心系疾病中的怔忡病。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病中心主任医师牟宗毅师从全国名中医黄永生教授,在应用人参治疗中医心病、急慢性疾病等均收到较好效果,现总结部分临床应用经验,以飨读者。
急诊急救抗休克
独参汤
独参汤主治元气大虚,昏厥,脉微欲绝,及妇人崩产、脱血、血晕。清代伤寒学家柯琴曰:“一人而系一世之安危者,必重其权而专任之;一物而系一人之死生者,当大其服而独用之。”故先哲于气几息、血将脱之证,独用人参二两,浓煎顿服,能挽回性命于瞬息之间,非他物所可代也。根据人之体型盛衰,人参,用林下山参尤佳,30g—50g浓煎顿服,待元气渐回,后可随证加减。
参附汤
参附汤可治阴阳气血暴脱等证。取人参15g,制附子10g(颗粒剂)冲服或鼻饲,或参附注射液20ml加液泵推,以回阳救逆。先身而生,谓之先天;后身而生,谓之后天。先天之气在肾,是父母之所赋;后天之气在脾,是水谷之所化。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补先天之气无如附子,此参附汤之所由立也。二脏虚之微甚,参附量为君主。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方之最神捷者也。
益气固本有奇效
生脉饮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生脉饮主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出汗。为治疗心悸病的主要方剂,临床常用人参15g,麦门冬15g,五味子10g,水煎服。方中君以人参以补气,即所以补心肺。臣麦冬以清气,即所以清心肺,佐五味以敛气。生脉饮治疗频发房性、室性早搏,高血压病和低血压症均有奇效。尤其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时,尤以生脉饮为主方。
病毒性心肌炎为西医病名,根据其发病特点属中医学温病范畴,根据其临床特点又属中医内科“心悸”“怔忡”“胸痹”等范畴。主要由于素体正气不足,加上外感邪毒所致。方中人参益气,生津止渴;麦冬养阴生津,益心肺之气;五味子敛肺止汗,养阴宁神。三药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保苓丹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保苓丹加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疗效显著。
病窦综合征为西医学名称,根据临床表现的特点应属“迟脉证”“心悸”“寒厥”等内科疾病的范畴。本病的发生,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外感邪毒、年老体弱、劳逸失度等,致脾肾阳虚,命火不足,相火不发,心脉失于温养,鼓动无力,心血不能充养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而成。
方中以附子为君,温少阴之经,内固元阳以解里寒,使命门火旺,则五脏六腑得到温煦推动。仙灵脾、补骨脂助君药补养脾肾之阳;细辛辛温香窜,助附子、麻黄解里寒散外寒;茯苓补脾益胃,利水渗湿,宁心安神;桂枝行里达表,温胸阳,通血脉,共为臣药。且桂枝合甘草温养心阳,心阳振奋,水气得利,心悸自止。人参、黄芪、甘草补益中气;当归性温,能养血活血以祛瘀,扶阳益气以充达周身,共为佐药。使以大枣调和诸药,且与茯苓合用安肾气,培中土。诸药合和,共达补肾益心,温阳通脉之功,使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皆得所养而诸症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