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科教卫

趁青春,与非遗同行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助推非遗传承记事

本报记者 张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

为了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珍惜这些文化瑰宝,今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策划开展了“青春”遇见“非遗”暨典籍中的劳动之光等一系列课程以及多场沉浸式体验活动,旨在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激发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4月26日,学院在中心图书馆六楼古籍修复室举办了“典籍中的劳动之光”——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古籍线装书缝制”沉浸式剧情体验活动,该课程劳动教育共计4学时,面向全校学生开放。课程从典籍的传承与保护入手,根据史实信息和合理构想,创设了一个围绕图书馆馆藏善本——《铁崖文集》展开的故事。

课程中,参与者化身故事中的人物角色,穿着时代服饰,体验古籍线装书缝制,深入了解中国书籍装帧技术的发展变迁。同学们不仅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装订技术的进步对书籍普及的重要作用,更在劳动中得以进一步思考如何传承传统技艺,使之为现代所用。学生周林炎表示,“线装书那丝丝缕缕的装线中蕴藏着古代文人的藏书智慧和对知识的尊重,我们青年学子要积极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文化的对话中读懂民族精神”。

5月10日,“青春”遇见“非遗”系列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第二期——中国篆刻传统技艺体验活动举行。作为本期的特邀嘉宾,考古学院古文字专业博士研究生纪帅向大家讲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篆刻的历史变迁和形式演化,通过展示我国历代留存的篆刻文物以及历史文人篆刻作品,带领大家鉴赏中国篆刻的传统图案和考究工艺,领略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在了解完制作流程和制作工具后,同学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开始篆刻。粗石磨光间,一笔一画,勾勒诸家绝字;刀落石料间,一刀一锋,耕犁吉祥篆样;遒劲有力,游刃恢恢,沉心静神,摒弃外物,专注于方寸之间。印石上的文字渐渐显露,其中的意蕴似乎也随刀痕印刻其中。

“希望通过今天对山西古建筑的介绍和与皮影的接触,大家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化遗产的魅力,将保护与传承铭记于心。”9月29日,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第三期举行,考古学院李禹恒通过游戏《黑神话·悟空》引出本期活动主题——山西古代建筑科普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学习体验。

活动中,师生们共同走进皮影艺术的殿堂,从选材到雕刻,从上色到组装,大家按步骤分解皮影制作的过程。体验环节,大家巧妙地将中国古典戏剧中的典型角色“悟空”融入皮影制作之中。最终,大家手中的悟空皮影逐渐生动起来,展现出栩栩如生的姿态。

10月20日,第四期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古法香牌制作体验拉开帷幕。考古学专业朱珂祎为大家介绍了传统香的制作技艺。内容涵盖制香的技艺发展、流派和传承现状。通过图文赏析,同学们了解到传统香制作技艺的悠久历史和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制香的复杂步骤和主要流派的特色,体会到古法制香在技艺传承、文化精神传递以及非遗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

随后,考古学院赵梦竹阐述了古法香牌的制作方法,向参与者介绍了制作过程中所需的材料及其用法,并结合图示对香牌的制作步骤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与示范。在她的指导下,同学们纷纷投入到香牌的制作中,在暗香浮动中感受着非遗文化的魅力。

“这一过程,如同一场与古人的对话,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能够静下心来亲手制作一块香牌,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它让我明白,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可以通过我们的双手去触摸、去感受。”学生张育铭说。

据介绍,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典籍中的劳动之光”系列课程以劳动教育为主线,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推动“劳以树德”“劳以增智”“劳以强体”“劳以育美”“劳以创新”,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课程以剧情体验和沉浸式参与的教学方法,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以典籍文化增强青年人的文化认同,以中华文脉滋养青年人的成长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注入持久的青春力量。

趁青春,与非遗同行。正是有了年轻一代的加入,非遗传承才更有未来。在“青春力量”的加持下,非遗之“火”定能薪火相传。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