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耕夏长到秋收冬藏,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到机械化的“金戈铁马”……走近农民画家李俊敏的绘画世界,一幅幅形象质朴、色彩明快、构图饱满的农民画作品延续着农业文明的精髓与传统,记录着“三农”领域的发展与变迁。
作为东丰农民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东丰农民画的创始人之一,李俊敏用逾半个世纪的热爱与坚持,让黑土地上的盛景绽放在画纸上。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养分
装点家宅的彩棚画、祭奠逝者的棺材画、乞巧节的刺绣、春节的剪纸……在东丰县,家家户户的老手艺配合各式各样的仪式、节庆,成为当地百姓记录民俗风物、表达祝祷、祈愿最为质朴直白的途径。
正是在这样浓郁文化氛围和独特文化传统的熏陶下,东丰县的不少农民都有着一双农忙时拿起锄头、农闲时拿起剪刀、画笔的巧手。李俊敏的父亲便是其中之一,“父亲是村里的木匠,也是个精通各种技能的民间艺人。我爸糊彩棚、做走马灯、画棺材画、刻挂笺儿……没有他做不了的活儿。”就是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李俊敏对于绘画艺术“最初的启蒙”逐渐在心中生根、发芽。
20世纪70年代,李俊敏与东丰县红石乡红榔头村的十几位农民自发成立绘画小组,在朴素的农家院落中开启了创作之旅。他们描绘身边的花草、动物和熟悉的生活场景,将宣传画、年画以及墙报画等艺术形式作为临摹和创作的对象。最初只是少数人的消遣,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1980年,李俊敏进入“秀水公社文化站”当起文化干事,担起了组织推广农民画的重任。从“业余绘画爱好者”到“全职文化工作者”,李俊敏一干就是30多年,直到2012年退休,他的职位和工作内容都没有变动过。李俊敏说:“这30多年的‘不变’既是工作需要,也是为了将自己对农民画的喜爱实践到底。”
从脚下的土地获取创作灵感
“绘画首先要画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感动的。”这是李俊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多年作画坚持的主张。“农民画最大的特点是反映农民的生活和精神风貌,我的绘画内容大多也是讲述农民日常生活。关东民俗谣谚、乡村文艺娱乐、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活、民间故事与传奇等,都是绘画时的灵感来源。东丰农民画的魅力正在于作者扎根泥土,用画笔绘出劳动者的所思所想,不似学院派作品那样讲究技法,而重在表现生活的真实。也正因如此,这一方画纸上的花红柳绿被人们喜爱,成为吉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世人熟知。”
扎根泥土、根植生活、贴近时代,多年来,李俊敏创作了大量记录农业生产关系的时代变化,定格乡里乡亲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的农民画作品。反映农村丰收景象,绘就了《丰收场上丰收舞》;聚焦农业生产方式变化,创作了系列画作《一年四季不着闲》《谁说女子不如男》《比翼双飞在田间》;展现新时代美丽乡村新面貌,集体创作巨幅农民画《关东美》……一幅幅主题鲜明的画作成为“三农”时代发展变化的生动缩影。在李俊敏的笔下,农村生产生活的今非昔比、东丰乡情风貌的日新月异被勾勒、描绘得生动而翔实。
凭借着对农民画的热爱,李俊敏一画就是一辈子。在多年的绘画实践中,李俊敏逐渐形成了以民族传统为根基、以关东民俗为养分、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兼具关东黑土文化特色与北国民俗风情,淳朴与华丽相依、时代与传统交融的农民画风格。
在教学中传承推广
随着东丰农民画的发展,2008年,东丰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东丰农民画入选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东丰农民画馆正式落成,画馆特为李俊敏辟出一块场地,既用作工作室,也用作农民画教学。“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教出了20多名徒弟,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东丰农民画的骨干作者。”谈及对东风农民画的传承,年逾古稀的李俊敏仍兴致满满。“当地政府对农民画创作、传承极为支持,每年都要组织农民画人才培训,针对不同水平作者开设初、中、高级农民画培训班,从兴趣入门,到提高技法,再到高级研修,结合农民画进课堂活动等精准定位,靶向培训。”
除了每年会面向农民开展免费的培训班,系统教授农民画,东丰县农民画馆也会定期开设展览,展出农民们创作的好作品,通过展览进一步普及宣传农民画,同时激发农民们的创作热情。
在李俊敏的带动下,如今,东丰农民画的创作队伍已有5.2万余人,许多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和被世界知名美术馆收藏。东丰县农民画多次赴韩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进行商业性展出,多次同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进行艺术交流。东丰县还与有关部门联合出版宣传挂历、折页宣传画,印制了贺年卡、农民画销售样本等宣传品。通过一系列的展示活动,东丰农民画品牌越叫越响,真正成为一张文化名片。
“有这样的成果,我很珍惜。”李俊敏说,自己的女儿、姑爷、侄子、外甥都继承了这门手艺,“未来,我还要将东丰农民画继续传承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