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是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战略部署,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新要求,为做好新时代文化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将落实高校新的文化使命与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相结合,多措并举筑牢文化根基,涵育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找准培根铸魂“衔接点”,把握新时代文化发展脉搏,彰显文化自信自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层次丰富,内涵宽广,既是培植文化自信自强的沃土,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活水与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中华文化历经内外夹击却依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贯穿始终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理念,“崇德向善、孝悌忠信、尊师重教”等行为规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慎独自省”等精神品质,这些诞生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为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正确的价值指引,是最为基础、最为根本,也是最为深沉的文化自信自强源泉。
把握求同存异“平衡点”,探寻多元文化碰撞的解决之道,在相互尊重、包容并蓄中坚定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包容性特质是解决多元文化矛盾应有的智慧。自古以来,无论是域内外民族的交流融合,还是诸子百家的争鸣交锋,或是“西学东渐”的冲击,中华民族一直秉承着“兼收并蓄”的特质。面对新时代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要以博采众长的态度、以去芜存菁的理辨思维,围绕“意识形态”核心、筑牢“文化舆论”防线,建构系统性的文化自信自强实现路径。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是“一体多元”中华民族文化荟萃的重要场域,要在传承和发展文化上,谨守培根护干、润枝育叶的态度,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以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术自信与自觉,提升教育的感召力,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抓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关键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全过程,筑牢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根基。沃枝叶不如培根本,根基稳才能枝干正。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理论的学理对接,找准切入口进行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再诠释,挖掘阐发其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使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鲜活可感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引导青年学生心怀“国之大者”,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高校要在文化领域深耕细作,强化基础与应用研究融合,推动文化创新与创造性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如持续推进“古文、古史、古哲、古籍”等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学术优势,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特功用,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展现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强魅力。
抓住知行合一“着力点”,在启智润心、陶冶情操中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自强。贯彻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引导青年学生坚持“两个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熔铸在新时代青年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实现从理论自觉、文化自觉到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飞跃与升华。要在文化的厚重之美中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利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历史文化街区以及中华文化视觉形象工程等营造民族团结浓厚氛围,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同时从黄河、长城、长江等国家地理标识,唐诗宋词、琴棋书画等文化标识,丝绸茶叶、文房四宝、汉服唐装等生活标识中提炼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通过实物实景实事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充分展现,唤起青年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共鸣与向往。将新媒体平台作为多元文化聚合、生产及传播之地,发挥其具有让“非主流文化”演化为主流文化形态的能力,开辟高校提升文化自信的新场域,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通过构建高校“新媒体矩阵”、建设高校“微网站”,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和共享数字文化载体,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实现传播的立体化发展,提升传播效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