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不仅是众多家庭关切的“家事”,也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国之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正呈现多元化趋势,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既克服了家庭养老社会化不足的弊端,又解决了机构养老过度社会化带来的问题,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方式。加快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关键要立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新问题,不断创新、完善养老模式,提供更加专业、精准的养老服务,为老年人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嵌入式养老服务的社会认知度。嵌入式养老是新时期一种全新理念的新型养老方式,是由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逐渐过渡到“机构养老”的一个中间阶段,具有规模小、功能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资源丰富等优势。为此,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老年人和家庭了解并接受这种养老模式。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以及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嵌入式养老的理念和服务内容;在社区中心、老年活动室、公园等老年人常去的地方举办宣传活动,联合家庭其他成员,共同引导老年人转变思想;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年人特点,设计个性化的宣传活动等,帮助老人改变传统观念和养老理念,从而更好地适应养老新常态。各地应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积极宣传嵌入式养老模式的服务项目,帮助老年人享受到适合自己的养老服务。同时,针对特殊老年群体提供情感支持,尊重老年人的个人选择,使其从心理层面上接受社区嵌入式养老理念,形成良好的社区养老氛围。
提供更加专业的养老服务,弥补居家养老不足。嵌入式养老的服务广度、深度和精度,是居家养老必不可少的补充,既化解了居家养老的不足和不便,也减轻了子女陪护的压力。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往往分布在各个社区内的各个站点,在布局方面呈现一定“分散状”,为此要根据各个站点的实际情况分配相应服务人员。比如社区嵌入式养老站点是提供日托业务的,则要为其配备志愿者、社工以及管理人员等;倘若该站点有常住老年人群体,则必须要配备医生、护士以及护工志愿者等专业人员。针对医生这种专业性较强的人员队伍,可以采用社区多站点“共用医生”的用人模式,能够有效节约嵌入式养老模式运营的相关成本。相较于传统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对于老年人的照顾而言,嵌入式养老模式更注重能否为老年人提供标准化、专业且贴心的养老服务。各地社区应积极培养能力优秀且符合嵌入式养老技能需求的专业人才,并对其进行专门培训与相应考核,既要增强养老专业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还要不断提高专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频率,建立起规范的不定期培训与检查制度,从根本上提升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此外,针对嵌入式养老所需要的各种医疗资源,相应养老服务机构可以与各大主体医疗机构形成“无缝衔接”的合作方式,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老年人,更好守护老年人身心健康,提升晚年生活质量。
科学利用智慧平台,实现供需双方精准匹配。科学利用智慧平台能够使养老服务更加高效、优质,极大增强老年人的生活体验。各地社区应积极创建信息管理系统,用于收集、存储和分析老年人的健康数据、服务需求和反馈信息,并针对临时陪护、健康医疗、养老助餐、家政服务以及居家护理等各项内容进行合理化整合,使嵌入式养老的信息服务库和相关数据获得不断更新与升级。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根据老年人的健康数据和个人偏好提供“菜单化”定制服务。比如,通过视频通话、在线咨询等方式,提供远程医疗服务,使老年人在家中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咨询和健康管理;提供在线教育资源和培训课程,帮助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设备和互联网服务,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要加强信息保护,对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进行信息安全教育,教授他们如何识别网络诈骗、保护个人隐私和安全使用智能设备,切实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