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专刊

“多元共治”打通“最后一公里”

——伊通满族自治县创新基层治理工作纪实

丛丽 本报记者 崔维利 袁松年

发展中的伊通。 关春 航拍

社区书记走进网格开展“民情恳谈会”。

县人民法院探索实施“无讼村屯+共享法庭”治理模式。

中医进社区开展健康问诊。

居民们在社区学习草编技艺。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何巧用这根“针”,串起千条“线”,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近年来,伊通满族自治县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多元治理为主体,构建起“多元共治”格局,走出了一条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

“基层治理工作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千家万户,必须走深走实,时刻倾听百姓呼声、随时回应居民需求,实实在在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县委书记孙立阳的话语中透着坚定与执着。

党建引领 统筹下好“一盘棋”

伊通从顶层设计入手,坚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基层治理把关定向,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组织领导体系,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

为了破解县域内老旧小区多、物业管理不到位、居民诉求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问题,伊通成立由分管县领导为书记的物业行业党委,组建街道物业工作联盟,健全完善“党支部主导、业委会决策、物业企业落实”治理机制。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5级“纵向到底”的党组织架构。整合社会资源、物业服务场所等,打造县级、街道、社区、网格4级党群服务中心(站)57个。建立简约高效的管理体制,增设街道“基层治理服务中心”,按照“4+2+X”模式,规范设置内设机构,统一搭建党群服务、便民服务、综合治理、行政执法“4个平台”,推动基层治理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运转。深化街道赋能扩权,制定职责清单和“3+1”配套工作手册,细化梳理主责事项、配合事项99项,有效厘清街道与职能部门职责边界,真正让权力好操作、能落实、起作用。

启动“支部建在物业、党旗插在小区”行动,全县所有小区全覆盖成立党支部,组织发动2372名在职党员、253名退休党员参与小区治理,吸纳物业公司、社会组织优秀党员85名进入物业党支部班子,使党员在为民服务第一线充分发挥作用。

研究制定一整套标准,对42家物业公司设立物业“红黑榜”,督促提升为民服务意识,5家物业公司因提供服务不到位被约谈。规定物业要在小区内安装“两箱三栏”,畅通投诉渠道,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成立国企物业公司——红馨物业服务有限公司,陆续接管165个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覆盖12000余户居民。“红馨物业接管后,给小区更换了路灯和楼道声控灯,安装了电动车充电桩,全天有专人保洁,每个小区都建有微信工作群,平时谁家下水堵了、灯坏了,群里吱一声就有专人上门维修,而且一平方米住房面积只收0.5元的物业费!”正在凉亭里玩扑克的新十中小区居民王文杰大爷满意地说。

构建“1887”基层治理服务体系。组建人员排查、环境监督、应急处置、白衣卫士、纠纷调解、关心关爱、政策宣传、文明创建8个志愿服务组,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开展清洁家园、文明家庭创建、健康生活伴我行、守望相助、多彩文艺、“我有专长,有事找我”、广纳群言、关爱助老“八大行动”,基层治理与应急处突、诉求解决有效衔接,深度融合。

智慧赋能 平台融合“一张网”

伊通全面探索“智慧+”基层治理模式,整合域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智慧城管、智慧社区、数字乡村等平台,通过“多网合一”融合一体化发展,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善治”转变,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智慧大脑”赋能基层治理。

创新“三长AB岗”工作机制。按照每500户一个网格标准,重新划分网格136个,配备3786名“三长”(小区长、楼栋长、单元长),进一步畅通基层治理“毛细血管”。由“三长”担任“A岗”,由包保小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担任“B岗”,平时,“A岗”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常态化治理,实现“一网统筹、智联互联、邻里互通”的自治局面;突发情况时,“B岗”迅速响应,负责应急抢险和服务保障,与“A岗”携手共治。同时,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三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落实“三长”待遇,激发“三长”队伍活力,“三长”从无人愿干转为争相竞聘。

坚持服务管理集约化、网格事项规范化、事件流转责任化。积极推动警务力量下沉网格,10名民警兼任社区“两委”委员,10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立警务室。改变“等着群众找”的传统服务方式,常态化下沉网格排查、梳理、解决群众身边的烦心事、闹心事,摸清底数、记录在案、及时办理、定期回访,形成了“日走访”“周座谈”“每月回访”“书记下午茶”“网格座谈会”等一系列“日常工作在网格”工作机制。

全方位设置监控点位、摄像头和高空球机,变整治为“智治”。在平台技术支持下,社区矫正等7类重点人群实现了多方管控,小区内乱停车、违规养狗、噪音扰民、飞线充电等群众呼声较大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下水道、井盖等12处重点区域得到全时段监管,偷盗、侵犯人身权利等4类治安案件在平台得到侦破,形成了“一套人马抓到底、一根杆子插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格局,有效解决了协同管理和服务中的难题。

2020年,县综治中心正式入驻四平市社会综合治理信息化平台,横向上与伊通各平安建设相关成员单位进行联通,纵向上实现了县乡村三级综治信息平台贯通。在群众反映矛盾事件的第一时间,综治平台就迅速转办到相关主体部门,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截至目前,网格员事件上报11447件,已办结11387件,办结率99.48%。其中,涉及矛盾纠纷事件上报875件,转办矛盾纠纷事件621条,已办结619件,办结率99.68%。

齐抓共管 精细服务“零距离”

落实“一社区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工作理念,综合研判社区服务对象年龄结构、文化层次、身体状况、从事行业等因素,打造“福安茶馆”“正阳康养”“福康文化”“庆阳健身”“永青助老”5个社区党建品牌。拆除“矮墙”、打破隔阂,变柜台式服务格局为“零距离”贴心式服务。“延时错峰预约”,为居民提供便利高效服务;为老年人免费开放服务大厅、棋牌室、乒乓球室,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儿童提供课后看护、书画室、创意培训室、电子琴室,解决家长工作忙、无人照看孩子的痛点。

福康社区引进“社区合伙人”,为群众搭建一批优质服务平台:传承“非遗文化”,打造中医理疗室、草编工作室、剪纸工作室、书法工作室、多功能培训室;让居民走进社区学习剪纸、编织、书法等传统文化技艺;创办中医养生馆,每周邀请知名中医到社区坐诊,开设养生课堂,提升居民健康素养;与盛恒培训学校、农业农村局、人社局合作,承接各类培训,实现“社区合伙人”获益反哺,拓宽居民就业渠道。

深入推进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在197个村和社区,组建“啄木鸟矛排小分队”,依托乡镇(街道)党(工)委和村(社区)党组织,形成了“3+N+X”的人员组织架构,即以1名乡镇街干部、1名包村(社区)民警和1名驻村(社区)辅警为主体,1209名屯长、44名网格长为机动力量,吸纳58名律师担任村级法律顾问,还有32名员额法官、576名“法律明白人”。发挥驻村辅警与屯长、网格长人熟地熟,乡镇干部可多方协调的优势,确定了“1拖4”排查要点,挨家挨户进行拉网式走访摸排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先后走访摸排7000余人次,排查矛盾纠纷隐患1254起,化解1232起,化解率达98.2%。全县连续3年未发生“民转刑”“刑转命”案件,行政复议案件数同比下降了58.6%。经验做法入选省“我为群众办实事”案例选编,并获得公安部认可和推广。

开展“无讼村”创建活动。从全县197个村和社区中,优先选择对接基础较好的11个村屯进行试点,从中再选取3个“无讼示范村”先行试点,进而在全县铺开。制作《矛盾处置分工模式图》《矛盾排查流程图》,按照“3+1+N”模式组成矛盾排查纠纷综合团队。法院、司法、公安三方参与,“百姓说事、法官说法、民警说案”,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联动工作体系,形成调解合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化解在萌芽,达到1+1+1>3的效果。借助公安“矛排小分队”平台优势和排查基础,对11个试点村4977户16465人逐户逐人进行拉网式排查,并建立特殊人群台账,针对纠纷类型形成个性化化解预案,按矛盾激烈程度实行“黄、橙、红”分级处理。组建微信工作群,运用远程调解室、在线诉讼平台等现代科技手段,第一时间指导纠纷化解,预防矛盾升级形成诉讼。截至目前,共排查出矛盾隐患300余件,通过司法解答、诉前调解和司法确认方式,全部化解完毕。进行无讼村试点的红塔村,在“吉林省黄牛产业园区项目”拆迁征收中,驻村法官积极主动提供法律服务,全方位加强普法宣传,持续提供法律支持,确保征地拆迁工作有序推进。

完善“吹哨报到”工作机制。为有效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治理工作机制,推动“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向“接诉即办”转变,简化吹哨报到流程,重新制作吹哨报到流程图、吹哨事项参考清单等,在每个社区设置“民生呼应簿”,做到“民有所需、我有所为”,制度运行以来,累计吹哨45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8个。结合社区发展需要和短板弱项,对社区第一书记进行重新调整,选派县直较大部门“一把手”担任,明确社区第一书记常态工作、议事协商等5方面工作制度规范,充分发挥第一书记桥梁纽带作用,链接双方资源,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服务效能。

德治教化 文明新风润人心

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乱倒垃圾、随地吐痰的少了,美化庭院争当文明户的多了;醉酒赌博的少了,文娱健身的多了;婆媳吵架、邻里不和的少了,孝老爱亲互帮互助的多了——说起村里的变化,伊通镇建国村党支部书记孙国柱一脸的喜悦。村里的风气之所以变得越来越好,得益于制定并严格执行的村规民约。

伊通通过“引导、激励、弘扬”的文明创建工作,积极倡导新风尚,实现德润人心。建立居民公约治理体系,全县所有村(社区)均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村(社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设立村(社区)“文明红黑榜”,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共评选伊通好人52人、最美婆媳562人,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打造满族特色村寨5个,营造民族团结氛围。在满族特色村落中,传承和弘扬原生态的满族婚礼、花棍舞、二人转、跑旱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杀年猪、包黏豆包、做豆腐”等满族饮食习俗,依托满族传统族庆日、颁金节等节日,弘扬伊通百姓心之所系的“文化之魂”,描绘出以德化人的“同心圆”。

走进北岗子村的“道德银行”,两侧的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抽纸盒、香皂、牙刷、牙膏、洗衣液、清洁剂、洗发水、米面油生活用品,以及电水壶、电饭煲等日用品。令人称奇的是,这些物品标签上标注的不是价格,而是不同数值的积分。工作人员牟中发介绍:“2020年初,我们依托本村志愿者工作站、乡贤集资回报家乡、省联社党建共建捐物等渠道得到的资金与物资,探索建立了村‘道德银行’。所谓的道德银行,就是采用积分管理模式,把本村居民做的好事兑换成道德积分,将这些道德积分登记在每个志愿者的‘道德银行’储蓄卡上。道德积分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可在‘道德银行’、慈善超市兑换物品或服务。被评为‘最美家庭’‘伊通好人’‘道德模范’或参与‘好媳妇先锋队’巾帼志愿服务活动的人,都会获得相应积分。同时,如果受到治安处罚,参与邻里纠纷、参与‘黄赌毒’等违法违规的人,会被扣除基础积分。”

言不在多贵在行,良法善治安天下。正是因为“件件都落实”的态度和力度,才有了长治久安的伊通之道!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