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理论

以文润城 更好彰显城市文化魅力

李 雪

对于城市而言,文化是根,根深则叶茂;文化是魂,魂立则业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打造独具一格的城市文化、更好彰显城市文化魅力是提高城市美誉度、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持续挖掘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在守正创新中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让城市成为文化的容器,用文化滋养城市灵魂,使生活其间的人们更好感受乡愁,拥有更深刻的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属。

“读懂”城市文化的重要意义。文化以独特的姿态讲述着过往,也影响着当下与未来。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如此,城市亦如此。城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主要动能,既是优质资源要素的主要集聚地,也是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而文化是决定城市活力、潜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当遇到城市空间这个容器,就会像水一样浸润其中,并赋予这一空间外在的美和内在的灵魂,交织成由内而外的魅力,城市建筑、街区、气质等都会因为文化赋能而焕然一新。新时代变革和城市的持续繁荣,使其承载了更多的价值理念、审美趣味和文化内涵,这些都对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取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可以浸润人心,还能涵养一座城市的文明,塑造独特的城市精神气质,为构筑城市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应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独特的精神风貌品质、持续发展动力等进行全面统筹,依托城市文化符号对其加以深度塑造,以此赋予城市新的内涵,同时驱动文化创意、文化旅游、餐饮服务、房地产开发等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并通过日常生活的互动形成公众对城市文化、城市价值的广泛认同,增强城市内聚力,扩大城市影响力,让城市竞争力、知名度、美誉度再上新台阶。

深挖城市资源,打造独特城市文化品牌。传承历史文化,发展现代文明,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这是推动城市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历史文化以各种方式保留在城市肌体里,沉淀为独特的记忆和标识,例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石库门。只有充分挖掘这些厚重鲜活的城市文化资源与记忆,并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这些宝贵文化遗产,才能让这些古城古韵绽放新颜,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宝贵滋养。要树立品牌意识,强化文化自觉,充分认识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将其纳入城市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制度建设与环境熏陶,使“文化即价值”观念深入人心,贯彻到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实践中,并在具体项目中焕发生命价值。进一步强化城市记忆标识,建立文化识别系统,通过具象化手段在视觉上加强受众感知度,从而建立起一个内蕴丰满、外在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

坚持守正创新,持续赋予城市文化新的生命力。文化传承发展,底蕴在于历史,活力在于创新。历经岁月洗礼的城市历史文化,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要长久传承下去,必须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到尊古不泥古,守正不守旧,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有机融合,“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作为金色名片,在城市建设中注意保护古建老街,注重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使文化韵味“流动”起来,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实现永续利用。同时在大力推动城市更新过程中,坚持系统观念,理解城市文化具有的传承性、差异性和包容性,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文化创新能力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也是增强城市文化发展活力的关键,要大力推进以原创力为核心的文化内容创新,努力创作和推出大批内容生动健康、形式新颖多样、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更好地展示城市文化风格,持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强化产业化发展思维,全面发挥城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作用。提高城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对打造良好城市文化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以产业化思维推动文化发展是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必须找准切入点,不断推动城市文化向深度广度和精品化迈进。要以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链条、文化产业企业为抓手,着力突破行政区划壁垒,提高文化产业要素的生产率,进而有效带动城市价值的共创共享。以吉林省各城市文化建设为例,诸多城市都有着深厚独特的文化积淀和内涵,具备完善文化产业链条的条件,应进一步挖掘各自文化资源,扎根文化沃土,赓续历史文脉,注重将其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结合,强化品牌建设与管理,努力在中华文化璀璨的卷轴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要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博物馆、图书馆、城市书房等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拓展滋润市民心灵;以各类文化活动为“引擎”,让城市的文化气息犹如春风拂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风尚。要坚持因地制宜,在现有成就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既追求物质富裕,更要努力实现精神富有。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