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理论

强化机制创新 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

丁禹男 李博

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和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在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碳排放强度的持续降低及绿色技术创新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球绿色发展提供了经验。与此同时,发展过程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惯性、部分地区未彻底改变对资源消耗型经济依赖、政策执行在基层仍缺乏力度等问题仍一定程度存在,制约着全面绿色转型的速度和深度。面对复杂挑战,通过健全体制机制、推动政策创新、引导公众更好参与、激发科技动力,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同时也是向中国式现代化迈进的强大动能所在。

迎难而上,抓住机制创新关键环节。以系统性和前瞻性的手段破解制约发展的难题,完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作。针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着力加强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的政策衔接,制定更加细化和操作性更强的实施细则,推动政策能够更加顺畅地获得落地和执行。立法是强化绿色发展长效保障的根本手段,应通过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来为绿色发展提供刚性约束。着力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监督与考核机制,将绿色发展目标纳入考核体系,有效推动各级政府在行动中不打折扣、不搞形式。政策制定层面,要在约束性措施之外更加注重激励机制的运用,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中,运用政策激励措施促使高能耗企业加速转型,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以此更好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绿色发展的积极性。要通过增加财政补贴、提供税收优惠及引导绿色金融支持等方式,形成多层次激励体系,让各参与方从经济利益上感受到绿色转型的实惠与可持续性,继而为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与长效动力。

强化创新,着力健全市场机制和优化资源配置。市场机制改革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动力,能够有效激发参与主体在绿色转型中的活力与潜力。要让绿色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必须着力健全市场机制和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市场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要不断加快碳市场的完善,扩大其覆盖范围,使其涵盖更多行业和领域,同时细化交易规则,提高市场透明度,使碳价格能够更加精准地反映资源稀缺性和环境治理的实际成本,并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企业主动减排,促进高耗能产业向低碳模式转型。要持续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为相关主体在绿色能源、节能技术等领域的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特别是对处于初创阶段的企业和高风险项目需进一步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形成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着力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的创新和普及,为环保企业和绿色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并不断降低绿色技术的推广成本,扩大其市场应用范围。同时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鼓励其在生产经营中采用绿色技术,更好地助推供应链低碳转型。

统筹协调,全面推动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中区域协同治理尤为重要。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跨省、跨区域生态保护任务涉及多个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如,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等,单靠某一地区的努力难以取得显著效果,必须建立更加紧密的跨区域协调机制来统筹解决。各地应进一步加强协调和资源共享,同时针对不同区域具体问题要因地制宜制定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战略举措,合力推动区域绿色低碳转型。放眼全球,国际合作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不仅要加强国内绿色低碳发展,还应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将自身相关技术创新、政策经验和实践成果与其他国家共享,进一步促进全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加大力度,持续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绿色低碳发展已不仅是一个发展目标,更成为经济社会转型的核心动力之一。要通过完善政策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加强社会参与和区域协同合作等举措,逐步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格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社会层面的广泛参与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加大宣教力度,推动公众从“知道环保”向“参与环保”转变,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学校课程、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提升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完善的绿色发展机制,不仅能有效破解当前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种种挑战,还能够为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必须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合力加以推进,才能以更加成熟和全面的模式走向绿色未来。绿色低碳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需求,更是全球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问题,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更好地发挥绿色低碳转型促进者作用,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作为发展的关键环节,为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提供“中国方案”,为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努力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地球家园。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