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创新。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打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壁垒,构建全成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
价值引领,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价值引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与关键,开展课程思政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每一门课程,不断强化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例如,在教学中讲述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从“两弹一星”的伟大创举到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再到嫦娥探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举世瞩目的壮举,不仅能够让学生领略到科学技术的魅力与力量,同时还能激发他们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其深刻领悟到科技工作者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使命担当,进而将个人的学术追求与国家科技进步紧密相连。这种价值引领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紧密结合专业知识与现实案例,如春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其抵御各种风险与挑战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品德塑造,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是思政工作开展的重要遵循,课程思政就是要培养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作用,关键要在挖掘和融入上用功着力,做到“自然、自如、自发”,不能生搬硬套,不能无病呻吟,要把正方向、把握导向,因时、因地、因材挖掘并融入育人元素,使思政教育实现“有形灌输”与“润物无声”相统一。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不同专业课程,使学生不断汲取道德养分,形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等优良品德,进而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引领者与践行者。比如,在法学课程中讲解法律法规条文时,时刻强调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培养学生严谨公正的法律职业道德;在艺术课上传授艺术技巧的同时,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境界,注重作品的社会价值与道德内涵;在医学课程中融入救死扶伤与诚信友善等方面的思政元素,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课程设计要紧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关键,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坚持五育并举,用思政教育锻造立场坚定、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体格强健、心理健康、奋发向上的时代新人。
能力提升,增强综合竞争力。课程思政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道德修养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高校要把着眼点确立在学生成长成才上,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哲学课程中,引导学生对不同哲学思想进行辨析、反思,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从而在面对海量信息与复杂社会现象时能够理性判断。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能够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并运用科学理性的系统思维去解决现实问题,为其未来在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中应对各种复杂挑战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要通过课程思政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社会责任相关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理解其背后的社会价值和伦理意义。如,在经济学课程中讨论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在医学课程中强调医疗伦理和患者权益,等等。通过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的方式,引导学生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应对社会挑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践行社会责任,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