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2版:评论

把“研学之旅”变成“筑梦之旅”

罗天初

寒假来临,研学游再次掀起了热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研学游成为越来越多家长和学生的假期“热选项”。面对旺盛的出游需求,市场上一时涌现大量研学游项目和产品,难免产生货不对板、服务欠缺等问题。怎样将旅程打造成“筑梦之旅”,让研学游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参与者能研有所获、学有所得、游有所乐,是摆在组织者、参与者和相关监管部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明确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要求;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游被纳入中小学生的日常教学计划当中。在政策鼓励支持下,研学游逐步升温,这种“教育+旅行”的模式契合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连接起了校园内的理论知识和校园外的多样化实践,成为方兴未艾的新兴业态。新业态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新痛点。近年来,研学路线意义不明、组织人员良莠不齐、实际内容与宣传不符等问题屡成热议话题,亟需强化相关监管。有关部门应科学研判研学行业总体发展趋势,把握市场规律,推动教育、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协作,优化研学课程设置,严格规范研学基地和营地标准化、专业化建设,为研学游创造清朗有序环境。服务方应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找到其兴趣点和育人育才着眼点的互通之处,打造参与度高、互动性强、受益期长的研学游项目。

寓教于游、融学于行是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共同愿望,这其中的关键是找到“学游合一”的平衡点。如果游而少学,只将热门旅游地包装上研学的外衣,把知名高校、博物馆等当成走马观花的“打卡地”,本该调动起来的知识资源、教育资源被弱化,只会游得不痛快,学得不明白;反言之,如果“学”远超“游”,旅程变成“换场景授课”,又浪费了“行万里路”的机会,失去了研学游的意义,让学生不免感到乏味。“学”和“游”都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要科学制定研学线路,兼顾教育意义和趣味性,打造高水平的研学团队,合理分配“学”与“游”的时间比例,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领略大好河山的过程中开拓眼界,汲取丰富的文化内涵,以高质量研学内容充实学生的假期生活。

守护孩子的梦想和成长,让研学游真正成为学生筑梦的有效路径。通过研学游在学生心底埋下一颗“追梦种子”,未来有一天他们踏入梦想中的学府,进入心仪的工作岗位,何尝不是种子长成大树后带来的一场“故地重游”。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