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两会特刊

为百姓增福祉 帮群众解难题

——代表委员热议保障和改善民生

本报记者 张鹤 祖维晨

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加大财政民生投入强度,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

——《政府工作报告》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家家户户都盼着孩子能有好的教育,老人能有好的养老服务,年轻人能有更多发展机会。这些朴实的愿望,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对民生福祉念兹在兹。

“办好20件民生实事”“发展社会事业”“强化社会治理”……在今年我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释放出更挚热的“民生温度”。面对这份清晰的“民生清单”,如何更好地聚焦群众所需所盼,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我省代表委员深入交流,提出务实之策。

端稳就业“饭碗”,兜牢民生底线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乃民生之源。有业就、收入稳,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老百姓的生活才更有底气。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统筹稳岗扩岗、技能培训、创业带动、灵活就业等措施,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0万人,高校毕业生留吉超过15万人……这些举措正是我省不断织牢就业保障网的生动体现。

对此,来自家政服务行业的高洪明代表感触很深。“家政服务行业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市场需求量大。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保洁、维修等灵活用工以及保姆、钟点工、月嫂等家政服务人员的需求量持续增大;二是入行容易干好难。家政从业门槛相对低,简单培训就能干,但想干好就需要提升技能水平。”他认为,无论是稳岗扩岗,还是加强培训,都是行之有效的举措,建议相关行业在多渠道招聘、强化专业培训、拓宽用工信息中提前做好布局。

崔静欣委员认为,应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和新质生产力,促进更多大学生就业。对于资源较少区域、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就业问题,政府需要从规划、政策、服务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部署,引进资金、促进投资,将合适的“种子”埋进适合的土壤,优化投资结构,助力产业升级,增加就业机会。因技术更新迭代导致的传统行业从业者过剩的问题,她建议“全省一盘棋”,去芜存菁,通过政策推动行业整合,促进就业人员转型。

呵护“一老一小”,托起“朝夕美好”

“一老”连着“夕阳”,“一小”连着“朝阳”,让“夕阳”更绚烂、“朝阳”更蓬勃,关乎民生底色。吉林应如何守护“朝夕幸福”?

王岩委员建议,在医疗资源丰富地区,将部分一级、二级医院改造成护理院或康复医院,增加老年人护理床位;在养老机构设立家庭医生工作站,方便老年人看病。“还可以通过远程医疗、智能穿戴设备,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的健康监测与生活辅助,积累和分析老年人的健康大数据,有效预防和早期发现疾病。”

为了满足“一小”上好学的愿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深化义务教育‘优质校+薄弱校、新建校’集团化办学”等内容,这引发姜海英代表的共鸣:“集团化办学对打破校际壁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优质师资共享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建议有关部门总结、借鉴成功经验,完善集团化办学机制,促使区域整体形成开放、互动、合作的良性教育生态,从而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优化医疗服务,筑牢健康根基

医疗连着民生,民生连着民心。

过去一年,我省不断深化医联体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种种变化,来自医疗系统的窦悦代表有着切身感受。

“这些年,我省的医改工作一直走在前列。”她认为,应该持续推进医共体建设走深走实,以基层为重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和改善,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医实现从“有”到“优”。还应以预防为主,坚持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李旭东委员表示,当前,“一次就诊只挂一次号”“先医后付”等一系列便民惠民政策成效显著,各医院也积极推出“就医助手”贴心服务、“预问诊”创新模式、“检查结果共享互认”等新举措,解决了患者困难,节约了医疗资源。“我认为,可以进一步探索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深度应用,优化就医流程,全力助推吉林医疗事业朝着高质量方向蓬勃发展。”李旭东说。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

我省紧盯群众急难愁盼,将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礼包”落实落细,把群众“愿景图”一步步变成“实景图”,让笃行不怠的吉林人奋斗更有劲头,日子更有盼头。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