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春节,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从阖家团圆的温馨时刻,到热闹非凡的民俗庆典,春节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文化的传承。今年,我们迎来成功申遗后的首个春节,它走向了世界,也在中华大地激起时代回响。
值此新春之际,本报特别开设“中国节 中国年”专栏,邀请我省民俗专家曹保明,解析中国年的文化内涵和吉林特有的过年民俗,从传统习俗到文化寓意,从民族记忆到时代新篇,全方位讲述黑土地上那些别具一格的年俗故事,带您领略吉林的独特年味儿。
无论您身处何方,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春节始终将每一颗中华儿女的心紧紧相连。这个春节,让我们一起回溯传统、品味文化,感受春节的魅力,共赴一年一度的新春之约。
中国的“年”进入世界文化遗产是有原因的。因它记载和传承了生活的文化和智慧。千百年来,中国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所形成的二十四节气,标记了春夏秋冬的节点,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和生活生产的规律。人们在总结自然的同时,总结出这样一个独特的时刻。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人们把一脉相承的情感融入到年当中,形成了年俗。年俗形成了年的读本,又称年书。
在年俗当中有一个重要的食物——饺子。
过年为什么非得吃饺子呢?这是因为饺子是一种纪年的方式。纪年饺子的来历,主要是来自于人们对自然观察结果的一种纪念。
相传,在女娲用黄土塑造人形的时候,天气非常寒冷,造成她造出来的人的耳朵容易被冻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女娲巧妙地在每个人的小耳朵上打了一个小孔,并用细线穿过这个孔,另一端让人咬在嘴里,以此来确保耳朵不会因为寒冷而脱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为了纪念女娲对人类的贡献,开始制作一种食物,其形状类似于人的耳朵,并且内部含有馅料,象征着那条连接耳朵和嘴巴的线。人们吃这种食物时,仿佛重现了女娲固定耳朵的方法。
饺子又谐音“交子”,寓意着“更岁交子”,象征着辞旧迎新,有盼望新的一年能够吉祥如意、幸福安康之意。
在东北,除夕夜必须要吃饺子,而这顿饺子必须要家人亲手去包,现包现煮,一家人在年夜饭吃着饺子,既健康美味,又烘托着阖家团圆的氛围。东北过年与饺子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其传承了千百年来人们对祖先的祭奠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饺子饺子迎大年,迎来大年人喜欢,吃完饺子就过年,开始新的又一年。”于是吃饺子成为东北过年的一种习俗和总结。 (本报记者 郭悦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