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民间艺术的重要展示节点,人们期盼着通过这个特殊的时刻,展现内心的美好、理想、情感与道德追求。这种表达很大程度上借助于民间艺术,也因此形成了“年与民间艺术”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年画作为春节期间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伴随着春节的到来而产生,是人们对一年精神世界的总结。年画内容丰富,涵盖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优秀故事传说、戏曲人物,以及各种美好的期盼。过去的谜语“扶墙走,扶墙站,光穿衣服不吃饭”,谜底正是年画,形象地描绘了它的特点。春节时,人们将年画贴于室内,透过这些画面,回味往昔,寄托对未来的向往,使其成为精神的展示窗口,象征着自然与民俗馈赠的珍贵礼物。
剪纸也是春节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在寒冷的东北冬季,室内外温差大,窗户玻璃上结满霜花,此时剪纸窗花成为装点新年的重要手段。这些剪纸形态各异,将新年装扮得焕然一新,体现出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许。
除了年画和剪纸,扎制灯笼也是春节民间艺术的体现。过年时,老人们精心扎制各种灯笼,为孩子带来欢乐。例如,一些木匠人家会用四块木板搭成小框,镶上玻璃,装上提绳,内置蜡烛,制成一盏别具一格的木灯。此外,老人们还会制作陪孩子玩耍的工具,像冰猴、小爬犁等,冰猴用于在冰面上抽打,小爬犁可以由人或狗拉着,承载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展示出老人的心灵手巧。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新年的氛围,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新时代的“年的手艺”,它既是对传统的传承,也是对新年文化的创新与升华。
年到,手艺到;年到,艺术到。
(本报记者 郭悦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