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推动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

李丹 张笑语

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支撑,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数字技术变革机遇,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充分释放数字化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优化数据要素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支撑。我们要立足《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要求,加强规划引领,强化统筹协调,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进一步筑牢数字经济发展基石。一方面,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及广大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农村数字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网络覆盖范围和网络速度,增强数字设施和智能产品服务能力,通过数据集成、数据编排技术,打破部门数据壁垒,解决“数据孤岛”等问题,推动数据资源跨地区、跨层级共享,为城乡数字经济发展提供硬件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支持,多措并举加大对数字素养与技能薄弱环节的投入,确保民众能够承担得起各项数字技术产品与服务的价格与费用,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多部门参加的部际协调机制,形成系统推进格局,打造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培训基地,以“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有保障”的要求和标准,全面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从而以全社会各领域数字化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高度。

融合传统产业,打破垄断壁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传统产业具有带动效应强、产业关联度大等特点,与新兴产业密不可分、互为补充。为此,要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聚焦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打破传统经济模式和经营模式制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着力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同时利用传统产业资源、资本和市场,发挥数字经济人才、技术和业态优势,形成合力,实现双赢。打破行业垄断和部门垄断,特别是大型国企及互联网平台的垄断,防止不平等竞争,改革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通过搭建开放平台,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推动中小企业参与数字经济,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格局,激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完善数字经济法律法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网络安全是实现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数据安全与发展并重,筑牢数字安全屏障,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应鼓励和支持多方合作,加大网络安全技术研发投入,聚焦关键技术突破,激发技术创新活力,建立数据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采用先进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提高数据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和网络攻击。要建设专门的、高素质的网络领域监管和司法部门,全面把握网络安全风险发生的规律、动向和趋势,加强跨领域网络安全工作协作,建立健全重要数据安全管理机制、网络安全风险研判处置机制、数字版权管理机制等,同时完善网络空间下的法律构架,加大对网络领域的管理力度和法律法规执行力度监管,填补新经济领域的监管空白,维护网络环境运行秩序和网络参与者的合法权利,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技术人才培养,鼓励基础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以相关高端人才力量的支撑。要着力筑牢数字经济人才之基,打造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进一步加大对数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扎实开展数字人才育、引、留、用等专项行动,推动多主体协同发力,充分发挥企业、高等院校、培训机构等不同主体在数字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培养数字化专业人才。鼓励企业定期举办各类培训和讲座,充实和更新业内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高校应注重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鼓励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数字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继而培育更多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数字人才。要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把互联网基础性创新纳入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推动数字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积极为企业提供专项资金和政策优惠,鼓励其加强研发投入,在做好基础性创新的同时,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高端芯片制造等前沿技术应用与发展,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基赋能。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