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自古以来被誉为“百草之王”,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穿越千年的历史长河,见证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奥秘的探索与敬畏。吉林长白山地区峰峦叠嶂、林海苍茫,作为“关东三宝”之首的长白山人参,就是大自然赐给吉林人民最珍贵的宝物,其拥有超凡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民间广为流传的传说故事、独特“放山”习俗和加工炮制工艺等,这些因素组成了长白山灿烂多姿的人参文化现象。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与弘扬传统人参文化,不仅是对祖先智慧的致敬,更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促进健康吉林建设的必然要求。
千年积淀,人参文化底蕴深厚。西汉末年《春秋纬》有“瑶光星散为人参,废江淮山泽之祠,则瑶光不明,人参不生”之句,把人参的生长与天象结合起来,这是人参文化的最初萌芽。《神农本草经》将人参列为“上品”,书中对其功效的描述奠定了人参在中医药学中的崇高地位。此后,历代中医药名家如孙思邈、李时珍等,均在各自著作中对人参进行了详尽描述,总结了人参药用价值,探讨了其生长环境、采集方法、炮制工艺等,为人参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民间关于人参的传说故事更是层出不穷,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和道德教化功能,如“人参娃娃”的故事,讲述了人参如何化身为孩童,帮助穷苦人家渡过难关,体现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人参文化的内涵,也增强了民众对人参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人参的生长环境极为特殊,多生长在深山老林之中,其采集与种植技术代代相传,凝聚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吉林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林下参种植技术和寻参习俗,人参栽培历史有450余年,野山参采挖史有1500余年,古老的放山文化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传统技艺和文化积淀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也是人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深挖传统人参文化的当代价值,更好赋能人类健康和文化交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养生,人参以其独特的滋补功效,成为现代人追求健康、增强体质的首选之一。人参产业发展离不开文化力量的加持,必须深挖人参文化当代价值,让其更好服务人参产业发展。一方面,人参作为中医药文化的杰出代表,其现代化研究和国际化推广对于提升中医药全球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科研机构围绕人参的有效成分提取、作用机制、新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为人参文化传承注入了新活力,也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人参文化的国际传播也促进了中医药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认知与接受,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另一方面,人参产业是许多地区的支柱产业,特别是吉林,人参种植、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条的完善带动了经济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此外,结合人参文化开发的旅游项目如人参文化博物馆、人参采摘体验园等成为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体验,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播与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也为人参文化的活态传承打下了坚实基础。
创新引领、活化传承、多方协同,助推吉品“仙草”走得更远。作为人参主产区,千百年来吉林孕育出源远流长的人参文化。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吉林人参文化必须积极探寻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于传统习俗与现代创新的交融碰撞间,持续展现吉林人参文化的深邃与广博。一是加强科学研究,深化对传统人参文化的认知。长白山人参文化具有完整性、连贯性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必须深挖人参历史和文化内涵,将采挖和使用的相关文化进行科学性解读,从而展示出长白山人参的“货真价实、物有所值”。要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对人参生物学特性、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等方面加以深入研究,为合理利用人参提供科学依据。深度挖掘整理人参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人参传统民俗文化,讲好长白山人参故事,促进人参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活水”。二是推动文化创新,拓展传播渠道。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人参文化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通过开发人参文化APP、建立线上博物馆、举办网络人参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与参与;将人参元素融入文学、影视、动漫等文化产品中,切实增强人参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遵循药食同源理念,创新研发丰富美味的“人参盛宴”,把人参端到餐桌,让其走进人们的三餐四季,以“舌尖”文化带动人参产业多元化发展。三是促进国际交流,增进文化互鉴。通过举办国际人参文化节、人参产业论坛等活动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增进各国对中国人参文化,尤其是吉林人参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同时加强与国外科研机构、企业合作,推动人参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全球共享。四是强化教育普及,培养专业人才。将人参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讲座、实地考察等,增强青少年对人参文化的认知与兴趣,培养一批既懂中医药理论又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人参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持续助推人参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