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熠熠生辉的百年党史,光彩夺目的新中国史,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荡气回肠的社会主义发展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光芒、历史哲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四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内容和意义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和回信,为新时代持续推进“四史”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导。高校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是“四史”教育的重要阵地。将“四史”教育更好贯穿于学校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是落实树德立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回信中指出,“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学习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史,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百年征途;学习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了解党带领人们站起来、富起来的政治经验;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擘画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宏伟蓝图,这是引领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薪火、凝聚奋斗力量的必然要求。高校应持续加强“四史”教育,让学生深刻了解“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脉络,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从历史中汲取无限智慧力量,争当知中国、爱中国、懂中国的时代新人。
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大力提升思政课教师“四史”教育能力,提高课程吸引力,让学生从中充分感知思想、理论、真理的魅力,实现学以知世、学以有德、学以成人。在教学设计方面,可以在诸如文学课、历史课等涉及文化知识的课程中强化对“四史”的讲解,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设计,讨论“四史”进程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推动他们思考历史事实与文化内涵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和认同。要用好思政实践课,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历史”,以地方红色资源为依托,通过实地参观、实践调查等方式,增强教育吸引力与感染力,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创新教学模式,打造多维学习平台,借助新媒体平台生产更为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产品,拓展大学生群体对“四史”的认识和接触途径。
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和完善“四史”教育体制机制,在队伍协同上做好顶层设计,在“大思政”格局下创新推动“四史”教育资源整合、多头并进;在课程协同上深挖专业教育等课程的“四史”教育资源,统筹优化设计,形成由内而外、逐步拓展、有机统一的教育体系,努力实现理论与实际协同、历史与现实协同、教学内容之间的协同融通,引导学生形成整体理性认知、科学准确判断并将所学知识积极转化到实践中。注重以文化人,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加强学校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与管理,以“四史”教育强化思想引领,立足高校的历史传统营造文化内核,深入挖掘具有深厚德育价值内涵的文化要素,并使之融入“四史”教育之中,让大学生浸染其中、参与其中、从中受益。要建立和完善齐抓共管的联动长效机制,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各自分工,持续开展常态化长效化“四史”教育,引入更多力量参与“四史”教育,联合家庭、社会各方主体共同创造“四史”教育大环境,引导学生通过“四史”学习确立使命意识、目标意识,化解深层次困惑。
加强“四史”教育是一项系统而深远的工程,高校要提高“四史”育人的整体效能,打通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为新时代大学生不断筑牢“四个自信”,更好培养他们运用历史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看世界,明晰历史演进趋势,在学习思考中把握发展大势,真正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