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蕴藏着不少有趣的知识。如什么样的山楂适合做糖葫芦?什么样的冰能做冰雕?年宵花都有哪些?吃着就停不下来的瓜子都从哪里来?春节期间,《人民日报》“把自然讲给你听”栏目将科普与“年味”做了结合,作者中既有果树研究员,也有园林高级工程师,既有大学物理教授,也有蔬菜研究员。
在喜庆氛围中学习科普新知也是一种“年味”。无论是山楂如何做成糖葫芦还是瓜子从哪里来,其背后都蕴含着科学原理。在春节“元素”中融入科普内容,可以让广大民众在感受“年味”的同时,丰富科学知识储备、提升科学文化素养。春节科普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与科学知识相结合,使传统文化更加生动有趣,吸引更多人学习了解,既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也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神奇魅力。
“年货科普”还可以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还能赢得广泛的公众支持并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其意义和影响深远。而在科普中融入“年味”,可视为一种创新之举。科学知识的传播可以让人更好地了解科学的重要性,拓宽科学视野,增强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与文化的完美融合,让“年味”富有新意。通过极富“年味”的活动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相融合,为新春佳节增添了一抹亮色,称得上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新春科普“年货”,使过年更有文化内涵,还提升了全民科学素养,可谓多赢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