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理论

让年俗文化更好润泽美好生活

巩 雪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风情。随着中国春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意味着围绕春节的一系列民俗活动、表演艺术、迎新仪式将在古老与现代的碰撞中,进一步展现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地处东北亚腹地的吉林,多民族共生、多元文化交融,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丰厚年俗文化。搭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快车,文化底蕴厚重的吉林应进一步加大对年俗文化的挖掘整理,于继承传统和与时俱进中,让黑土地上的“中国年”更有文化味、充满吉林风,在新时代中华文化生机勃发、气象万千的壮丽画卷中书写精彩的吉林篇章,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充沛创造力和中华文化的旺盛生命力贡献更大力量。

延续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传统习俗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智慧。春节不仅是家人团聚、辞旧迎新的时刻,更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桃木板上书写的优美对联,夜空绽放的璀璨烟花,村寨街道上跃动的舞狮表演,这些习俗文化如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印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意趣,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生机活力,在历史天空中留存下闪耀的光芒,如同一根根纽带,将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紧密相连,让人们在欢庆新春的同时,深刻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厚重与魅力。在吉林,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各民族春节年俗文化各具特色,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春节文化宝库,也为民族间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例如,满族的祭灶习俗,不仅体现了对灶神的崇拜,也饱含着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宅平安美好寓意;朝鲜族的祭祀祖先习俗,则表达了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同时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这些习俗的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

传递价值观念,培育社会风尚。春节年俗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价值观念的传递。春节期间,人们通过拜年、压岁钱等习俗,巩固亲情、友情和邻里情谊,传递了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等正能量,这些习俗和观念在互动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下一代,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长幼有序、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道理,从而培育出良好的社会风尚。吉林地区春节期间的各种习俗也充分体现了这些价值观念,如满族人在春节期间会举行盛大的家族聚会,通过续谱、换锁等活动,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朝鲜族人在春节期间会向长辈行礼、赠送礼物,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从杀年猪、贴春联、祭祖拜神、集体看二人转、歘“嘎拉哈”游戏、守岁等古老习俗的传承,到亲朋好友团聚、看“村晚”、集五福、云拜年、发电子红包等现代新年俗,春节习俗在守望传统和创新发展中,始终葆有增进家庭成员感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未来应在保护传承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融入其中,进一步传递积极价值观念,让春节年俗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深度结合,培育更加文明、和谐、健康的社会新风尚。

凝聚民族情感,厚植家国情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传统习俗是强大的精神文化纽带,能够将具有相同文化理念、精神信仰、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的人群紧紧联系在一起。春节是民族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生动载体之一,寄托了中华民族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春节期间,无论身处何方,人们都会尽可能地赶回家乡,与家人团聚,这种团聚的力量、文化的纽带,让人们更好地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吉林地区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也充分展现了这一民族情感:满族人春节期间会穿着传统民族服饰举行扭秧歌、拜年等民俗活动,朝鲜族春节期间会举行传统歌舞表演和民俗游戏,这些活动丰富了节日氛围,传承了民族文化,成为连接民族情感的强大纽带。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我们应以行之有效的举措让春节蕴含的团圆、和谐、祈福等美好寓意,在代际间稳稳传递,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认同感、归属感、荣耀感。

春节习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丰富的文化内核和厚重的历史积淀,必须在坚定文化自信基础上,从地方实际出发,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载体、理念更好地守护这个传承了数千年的文明瑰宝,并持续吸收新的文化因素,推动其与现代社会紧密融合发展,使其焕发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在年俗的保护传承中,人是最重要的载体,生活是最生动的场景,要通过“村晚”联欢、“赏年画过大年”、云游书香等活动,不断丰富优质年俗文化产品供给,吸引更多百姓参与年俗活动,提升全民保护春节非遗的意识。要做好春节年俗的活态传承,顺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出例如冰雪度假、冬景摄影、非遗展演、民俗体验、夜游巡游等创新活动,为展现春节文化魅力提供广阔空间。成功申遗后的春节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为全球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未来必须立足各地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展示传播方式路径,讲好中国春节故事、吉林年俗文化,在和合共生与开放包容中,让中国春节非遗跨越山海,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