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理论

深度发掘农耕文化的现代价值

李 彬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化。吉林作为农业大省,未来发展中应深度挖掘农耕文化的现代价值,进一步认识其对推动产业发展、助力农业强省建设的重要作用,讲好农耕故事,更好推动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厚植乡村文化自信、推动吉林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农耕文化是以农业生产为中心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类型,它包括农事、农具、农艺、农俗、农时、农历、农作物等文化内容。"男耕女织”“耕读传家”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耕生活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吉林是全球三大黑土区之一,地处“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素有“天下粮仓”的美誉,千百年的农耕发展史见证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变迁。无论是旱作梯田、稻鱼共生的农耕技术,还是节气时序、天时地利的农耕经验,抑或古村深巷、庭院民宅的农耕景观等,这些悠久的种植文化传统、丰富的农耕器物文化留存、厚重的农耕习俗传承,都深深打上了吉林地域文化烙印,折射出独特的地域文明和社会群体的精神风貌。一亩良田、一粒种子、一棵幼苗,彰显了以农业养育人民的生存之道,更成为穿越时代、历久弥新的精神连接。新时代,我们既要延续传统农业生活方式,挖掘其中的文明密码,也要传承发展其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并融入和美乡村建设体系,让吉林优秀农耕文化成为丰富农民生活的“柔”性生产力。

深度发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农耕情”,讲好“民以食为天”的农耕故事。顺应自然规律的农耕劳作,是人类在获取农业文明成果中得到的宝贵经验;敬自然、爱土地、惜粮食、恋故乡,是刻在中华儿女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域农耕文化故事承载着当地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应充分发掘吉林特有的农耕文化资源禀赋,讲好农耕故事,强化宣传推广,在“赞天地之化育”中更好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得时之和,适地之宜”中深刻体会顺天应时的智慧,持续赋予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让黑土地上人民的精神家园更丰盈、发展力量更强劲。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涵养“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承氛围。传统农耕靠天吃饭的特殊性,决定了单个家庭难以抵抗干旱洪涝、病虫灾害等自然风险和突发的家庭变故,为适应农耕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农民之间建立起了团结互助、互通有无的乡梓之情,同时还涵育了父慈子孝、睦族之道、乡贤文化等人文精神及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的乡风民风等。要充分发挥农耕文化要素在凝聚人心、淳化民风、涵养乡风中的重要作用,挖掘乡村熟人社会中蕴含的道德规范,将其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同农民群众的共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更好引导乡村百姓爱国爱家、向上向善。要将其纳入教育课程体系,开展既有深厚底蕴又“接地气”的农耕文化教育,让更多青少年增长农业知识、培养爱农情怀。

赓续中华农耕文化基因,更好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只有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事业。必须立足地域发展现实和农耕文化资源,加强对其发展历史、脉络和内容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同时强化宣传教育,增强百姓传承发展农耕文化的主体意识。加大技术赋能,以数字技术助力场景还原,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农耕文化传播融入到现代审美中,把对松辽平原黑土地的热爱、对农作物的重视及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保护传递给更多百姓,持续推动农耕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保护中创新。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