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污染是环境领域集中投诉的热点。为推动解决群众家门口的噪声污染问题,生态环境部推动打造一批“消除杂音、睡得安心”的宁静小区。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宁静小区2132个。
噪声污染是城市的“隐形杀手”,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均造成负面影响。如何有效治理噪声,让每一个小区都成为宁静小区,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近年来,珠海、厦门等地已率先开展宁静小区试点工作,通过细化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建立噪声投诉纠纷调解机制等,积极探索共管共治共享的噪声治理新模式。然而,相较于全国几十万计的居民小区,这些试点仍只是“冰山一角”。要让宁静小区成为普遍标准,就必须系统治理、持久发力。
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是根本保障,强化部门协同和社会共治是关键。202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为噪声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法律的实施需要配套细化的标准和规范。例如,针对广场舞、家庭装修、商业活动等常见噪声源,应明确音量限制和处罚措施,让执法有据可依。从执行层面来看,噪声治理涉及生态环境、公安、住建、交通等多个部门,必须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科技手段的应用,也为噪声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噪声自动监测和显示设施、智能降噪设备等逐渐普及。在小区内安装噪声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噪声水平,并通过数据分析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噪声源。
宁静小区的建设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明意识的提升。社区居民应增强自觉意识,尊重他人的休息权,减少噪声扰民行为。例如,合理控制家庭娱乐音量,避免在夜间进行噪声较大的活动。此外,社区居民还可以通过参与社区组织的噪声治理活动,共同营造宁静和谐的居住环境。
噪声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居民等多方共同努力。只有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逐步消除城市中的噪声污染,让每一个小区都成为“宁静的港湾”,让居民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享受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