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健身的人知道:在跑步机上锻炼,健身者尽管位置没有改变,但通过运动出了一身汗,达到了锻炼的目的。与在跑步机上锻炼类似,不少工作看似干得热火朝天、满头大汗,但进度却迟迟未能向前推进。这被称为“跑步机现象”,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值得我们警惕。
现实中,我们经常能见到“跑步机现象”。比如,一些地方“造势”本领一流,“干事”本事却欠佳,还未落实就先大张旗鼓做“宣传文章”。再比如,部分项目推进缓慢,但开工仪式却异常宏大,看上去热热闹闹,实则收效甚微。这就如同在跑步机上锻炼,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始终原地踏步。
热衷这种善作“表面工作”的形式主义,其危害不容小觑。首先,严重浪费各种资源,导致其无法合理有效地投入到真正需要的项目和事务中,造成极大的损失。许多地方在一些虚无缥缈的“形象工程”上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却忽视了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事项。其次,这种行为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当人民群众看到官员们在搞形式主义,实质工作却毫无进展,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就会大打折扣,进而引发对政府工作的质疑和不满,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形成“跑步机现象”的原因错综复杂。少数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过于看重表面成绩和短期效应,误以为通过搞噱头、造声势就能够快速取得政绩,获得晋升机会,而忽视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长远影响。同时,监督机制的不完善让“跑步机现象”有了生存空间。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体系,使得工作评价更多停留在形式和表面数据上,不能真正衡量工作的实际成效,这也给了热衷搞形式主义的领导干部可乘之机。再者,问责制度的不严格也纵容了这种不良风气,当一些领导干部因“跑步机现象”而出现工作失误时,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和教育,他们就会继续敷衍塞责、得过且过。
避免“跑步机现象”,就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让领导干部明白真正的政绩是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是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搞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领导干部应该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将精力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要完善监督和考核机制,注重对工作的实际成效的考核,而不仅仅是看表面的工作量和宣传效果。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干部的工作表现。要严格落实问责制度,对那些因热衷形式主义而导致工作失误的领导干部严肃问责,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