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生态,力争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对吉林科技创新工作提出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将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综合施策,打破行业部门壁垒、凝聚创新主体力量、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共享创新发展成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吉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强化科技攻关体系构建,持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发挥好省委科技委重大科技创新决策作用,加强跨部门、跨地区、跨军地优势科技力量统筹调配,完善科技政策统筹工作机制,推动科技政策从各管一段向构建高效协同的政策体系转变。鼓励引导国企、行业部门等加入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加强面向产业的基础研究,在光电信息、人参等优势领域布局一批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围绕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大力开展前沿基础研究。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推动行业部门常态化征集产业领域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加快谋划实施更多批次引领产业发展的聚力攻坚专项,引导带动全社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和企业主体地位,全面提升战略科技力量效能。一方面,要集聚和用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力支持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承担基础研究任务,推动长白山、三江、吉光3个省实验室引进培养高端人才、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加大省级各类创新平台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力度,为推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取得新突破奠定载体基础。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主导力量,深入实施“破茧成蝶”专项行动,开展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评价,深度挖掘高新技术企业后备资源,建立科技领军企业储备名录,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实施科技创新项目,构建企业“出题”、高校院所“解题”的创新发展良性互动关系。
强化科技服务保障和开放合作,更好支撑科技创新活动。培育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产品,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加强概念验证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试中心建设,扎实开展科学家与企业家交流分享沙龙、“双走进”、圆桌会议、项目路演等科技服务活动,建立基于创新积分的企业信用新模式,为科技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积极拓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深化吉浙对口科技创新合作,强化东北三省一区科技创新交流,组织“院士吉林行”,优化厅地会商机制,推动科技、产业、技术、人才、金融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努力形成以长春为中心、各市州独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面启动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建立统筹推进工作机制,加快推动各领域由“物理整合”向“化学反应”跨越。超常布局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急需的学科专业,使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实施“长白英才计划”,遴选支持一批高层次引进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和杰出团队。完善青年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助力更多青年人挑大梁、当主角。紧盯企业技术需求谋划科技创新项目,促进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同部署、同实施、同考核。主动为科技企业适配一批科研人员、团队,进一步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选派教授专家企业挂职、建立横向科研合作、共建专业性研究院的渐进式合作机制,推动“产业教授”与“科创专员”互选互派互认。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和创新精神培育,为提升创新效能奠基赋能。深化科技领域转变职能改革,扩大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研人员人财物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将符合条件的部门、地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项目按程序纳入省级科技计划管理。在省属高校院所全面铺开职务科技成果改革,完善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进一步强化科学思维教育培训,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