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文化

镜头作画 光影成诗

——记长白山影像诗人高鹏飞

本报记者 郭悦

虹贯苍穹春满池

森林沐浴

美人松

四季长白

2020年,首届锦绣中华“金鼎奖”全国风光摄影大赛上,一幅《金山银山长白山》以满票摘得金奖。画面中,长白山主峰如巨龙盘踞,阳光与雪色交织成金色绸缎,天池如碧玉镶嵌其间。这幅作品的作者,正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摄影家协会顾问、长白山摄影家协会原主席高鹏飞。

从1983年开始,高鹏飞在全国艺术摄影大赛、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法国戛纳国际摄影节等国内国际摄影赛事上获百余奖项,国内外公开发表作品1000余幅,这些作品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就是“长白山的自然风光”,可以说,高鹏飞的名字早已与长白山深度绑定。他的7本摄影专集中,《圣镜长白》获全球华人“十佳摄影图书”奖;《金龙出长白》《虹贯苍穹春满池》等作品,更是以极致的构图与光影,解构了长白山的神秘,又以艺术重构了它的神圣。

中国摄影家协会原主席王瑶曾说:“高鹏飞的风光摄影、艺术摄影和航拍作品,无论选题、构图还是意境和审美表达,都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尤其是他多年深入长白山进行采风创作,把长白山的神秘、雄伟、博大及灵魂,以艺术摄影画面的形式展现于世。”

“那一刻,我知道自己这辈子都要‘困’在这座山里了。”

在世界的东方,长白山以独具特色的火山地貌、神奇壮美的山形水势、天造地设的自然美景,成为世人心之所向的游览胜地,更是摄影人拍之不尽、摄之不竭的创作宝地。

“我出生在长白山林区,第一声啼哭就伴着松涛。”在高鹏飞的自述中,长白山不仅是他血脉的起点,成长、工作的地方,更是挚爱的心灵净土。1975年,高鹏飞以知青的身份到长白山林区工作,用父母卖山货的积蓄和自己的稿酬买了一台海鸥牌双反相机,在艰苦环境下自学摄影技术、自制暗房器材洗印,以拍摄林业工人的生活为主。

山沟里无师可拜,一本一毛八分钱的《摄影入门》是他的摄影启蒙“老师”,每天仔细研读揣摩,这本小册子几乎能倒背如流。“学习太重要了,因为每按一次快门就要花上几毛钱。”生活拮据,买不起曝光箱和放大机,他就自己动手做。裁纸刀是用铁片磨出来的,曝光箱的玻璃是用磨砂石磨出来的,红灯泡是在白炽灯上刷的红油漆,放大机是用木头做的,皮囊是用黑布缝的。“当时就连最便宜的也需要37元的放大镜头我都买不起,白天照相,晚上就把照相机的镜头拆卸下来安装在木架放大机上,也非常好用。”最有趣的一件事是在1978年的夏天,当时乡下没有冲洗的条件,白天他选择菜窖做暗房,冲洗底片时却发现全是蓝色的,大惑不解,便写信给《中国摄影报》群工部的老师请教,得到反馈是菜窖里的化学物质反应所致。后来,《中国摄影报》还向高鹏飞约稿将这一过程和体会写下来寄去刊发。

当高鹏飞第一次看到长白山主峰时,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天池像一面被群峰捧起的镜子,云从脚下生,风在骨缝里呼啸。那一刻,我知道自己这辈子都要‘困’在这座山里了。”

自此,长白山的山石林泉、繁花赤枫、池鱼岸柳、雪野劲松、空谷云烟、猛虎灵鼠、游鸭闲鹿、木屋石阶……都是他镜头聚焦的对象,每一幅作品都反映出长白山美的侧面,每一个细节都展示着长白山美的特质。相信每个看过他作品的人,都会产生前往长白山一睹胜景的冲动。

“摄影创作的苦与乐,也是我的山与情。”

与高鹏飞对话的同时,记者翻看着他的影像集,一幅幅、一页页,长白山的美景从指尖划过,从眼前飘过,又深深印刻在脑海之中,而高鹏飞的记忆也越飘越远。

一年冬天,长白山主峰刮起“白毛风”,气温降至零下40℃。高鹏飞裹着一件棉大衣匍匐在雪地中,等待着拍摄“白毛风”和“大烟炮”的景观,他的大拇指扶着相机,其他手指操作相机调整参数,由于大拇指长时间不动,等他发现时,已经冻得僵硬不能弯曲,失去知觉。“一旦投入了,我就什么都不顾了。选择恶劣的天气,才能拍出长白山最奇特的风光。”高鹏飞说。

奇绝光影,多在险远,朝光暮影,常常星月相伴。更惊险的是从雪谷坠落。当年长白山的积雪有一人高,高鹏飞一脚踩空,顺着山谷滑落了七八十米才停下,“我往上挖一点雪,往脚底垫一点,一点点把雪踩实,才能露出头来。”

这样的故事贯穿了他近50年的摄影生涯:为拍《虹贯苍穹春满池》,他在心脏病发作时咬牙完成构图;为拍好长白山的日出和日落,每天仅睡两个小时,由于过度劳累和高山反应,他患上了突发性神经性耳聋,左耳失去了听觉;退休之后,高鹏飞更是住进了长白山,为了拍一张满意的照片,他曾选择好一个机位反反复复蹲守几十次。

“但这些都没有让我放弃对长白山的热爱和追求。相反,拍摄长白山给我带来了诸多益处,不仅是爬山吸氧锻炼了体魄,每当拍到好看的片子,我都兴奋得了不得,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愉悦。”高鹏飞说,“摄影不仅强健了体魄,还丰盈了内心。”

面对长白山神奇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影像元素,高鹏飞以其独特的摄影语言、开阔的艺术视野和娴熟的摄影技巧,将大荒大美具象化为可触可摸、可亲可近的摄影作品。在他的摄影镜头里,长白山是天地交融的如歌叙述,是日月晨昏的变奏乐章,是雨雪风霜的纯情汇聚,是春花秋叶的飘动诗韵,是珍禽异兽的生命灵动,是山水对话的鲜明哲理……

“鹏飞似乎有一种责任、使命与担当,他光与影的魂系在长白山,以艺术摄影画面的形式将长白山展现于世。用毕生的摄影艺术生命来拍摄长白山,用最新最美的画面宣传好长白山。他是勤奋的,也是执着的,对长白山的爱、对长白山的情,深深地融入他的血脉与梦境。长白山的每一道光影,都能激发出他创作的灵感,都能点燃他创作的激情。”吉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郑春生说。

“我的照片是长白山递给世界的请柬。”

2024年,“机遇中国 开放吉林”吉林文化旅游周在日本东京、大阪、岛根以及韩国首尔、江原道开展。文化旅游周期间,还举行了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美丽吉林”摄影展,高鹏飞的作品在展览过程中,吸引了不少观众围观。当年秋天,一位日本游客带着高鹏飞的摄影集《圣镜长白》来到长白山:“我在东京银座的展览上看到长白山的景色,以为那是仙境。现在站在天池边,才发现照片只拍出了它十分之一的美。”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影像可以立体直观地给人以冲击和震撼,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许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因为看到了高鹏飞的摄影作品,才兴冲冲前来一睹长白山的风采。

“摄影是无声的导游。”高鹏飞说。他还组织长白山摄影家协会在俄罗斯、韩国等国家,以及国内的上海、广州等地进行巡展,让长白山风光亮相在各个角落。

“摄影可以助推文旅产业的发展。我通过组织各种摄影展览,参加国内外赛事,增加了长白山的曝光度与知名度。”高鹏飞表示,通过长期拍摄,他观察到长白山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动物种类和数量增加了,植被也越来越茂密,游客与日俱增,足见我省在长白山的保护与发展上下了十足的功夫。

如今,高鹏飞仍时常住在长白山脚下。清晨,他常背起无人机,踏上那条走了半世纪的山路。“无人机给了我看山的新‘眼睛’。”他创作的《长白山四季》全景系列,以同一高度、同一构图记录山的“呼吸”,“春的萌动、夏的炽烈、秋的绚烂、冬的凛冽——这才是完整的山魂。”

年过花甲的高鹏飞虽然戏谑自己“耳聋眼瞎”,但他的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长白山的壮美雄浑,也听见了他心底热爱长白山的炙热心跳。

“大荒甲天下,雄奇冠古今。”高鹏飞的镜头下,长白山蒸腾着醉人的气韵与撼人的魂魄。他不仅捕捉了长白山的美,更让这座山走向了世界,走进了无数人的心中。光影无言,却让一座山声震寰宇;诗人不语,却令万千客心驰神往。如果说,摄影是用光写诗,而长白山,正是他写了一生的长诗。

(本栏图片均由高鹏飞摄)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