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评论

让乡村人才留得住更留得久

李 言

乡村人才需要舞台,更需要足够的尊重,这种尊重不是刻意的礼遇,而是对其创造性价值的确认。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壮大乡村人才队伍”。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更大篇幅聚焦“育才引才留才”,对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进行了部署。如何“育才引智”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留住年轻人才方面涌现出不少优秀案例。四川省蒲江县明月村积极吸引有资源、有想法的人成为“新村民”,为村庄带来新的理念和技术,探索出一条“以文创赋能休闲农业、推动产村融合发展”的独特道路;浙江省安吉县余村通过打造“青来集”等创业空间,吸引60余个新经济项目,形成了数字游民社区和文旅新业态……这些成功实践表明,乡村需要的不只是“劳动力回归”,更是“生产力升级”。

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于让他们的才华有地生根、内心有处安放。以往农村年轻人流失的根源,是乡村发展机会与生活品质与其理想相去甚远。扭转这一局面,必须深度挖掘地域独特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构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生态,全面激发农村经济的内生动力,创造更多有吸引力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创业环境和可持续的经济收益,使年轻人的知识积累和创业干事的积极性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让年轻人在乡村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机遇。此外,也要为他们提供便利的生活保障,要让他们的子女享受与城市同质的“5G全息课堂”、父母可通过“远程医疗舱”接受专家会诊、自己能在“乡村共享办公舱”处理跨境电商订单、周末可在“稻田美术馆”观看先锋艺术展……只有解决了年轻人的后顾之忧,他们才愿意在乡村扎根。

精神认同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所在。乡村人才需要舞台,更需要足够的尊重,这种尊重不是刻意的礼遇,而是对其创造性价值的确认。为此,需要在制度设计、文化重构、机制创新等方面落实。只有当返乡青年和外来人才既能获得城市标准的专业认可,又能收获乡土社会的身份认同;当他们的工作成果既能转化为经济效益,又能积淀为文化资本,乡村才能真正成为“留得住心,容得下魂”的热土。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