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成就和幸福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话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
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心理矛盾冲突的高发期。如果未能有效疏导,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发展成为心理或精神疾病。2022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对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万多名10—16岁的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青少年寄托着祖国的未来,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是备受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教育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标志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建议,加强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理解、重视与引导。近几年,由于学习压力大、家庭陪伴缺失、沉迷电子产品等原因,青少年抑郁焦虑、网络依赖、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呈现上升趋势。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协同作用,全力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社会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和拓展,三者紧密相联。学校方面,要承担好“主阵地”功能,开齐开足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建立健全心理档案,动态追踪学生心理状态;家庭方面,要树立健康的教育观念,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结,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社会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引导公众关注和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污名化、“病耻感”。
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调动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力量,才能共同编织一张守护青少年心灵健康的“安全网”,为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