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查干湖畔,春风正唤醒沉睡的黑土地。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前郭灌区,这里的水稻产业正经历着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的蜕变。北纬45度黄金种植带的自然馈赠,加上现代化科技赋能,让查干湖大米以“白玉镶金”的独特品质远销全国。
在松原市前郭县黎明村,江湾米业的智能化加工车间正开足马力。全自动数字化生产线将12道工序浓缩在电脑程序里,年加工能力达5万吨的智能设备群,让每一粒稻谷都经历去石、色选、抛光等精密处理。企业负责人尹彬介绍,通过科学烘干技术,粮食损耗率降低30%,营养保留度提升25%,这种“从田间到舌尖”的品质管控,使查干湖大米连续七年获有机认证。
沿着生态旅游公路望去,光伏板与稻田交织成景。作为全国首个“农业+绿电”示范区,当地构建起覆盖电动农机的充电网络,稻壳生物质发电项目年处理量突破2万吨。在电气化育苗大棚里,LED植物补光系统将出苗周期缩短10天,配合智能温控设备,使单棚年节电8000度。大棚负责人徐连秋算起经济账:“新技术让每亩增收200元,绿色生产模式还带来了生态溢价。”
这种全产业链的智慧升级,离不开电力基础设施的强力支撑。国网松原供电公司通过农网改造将供电半径缩短40%,为3000亩稻田铺设专属线路,建立24小时响应机制。数据显示,2024年当地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8%,加工企业用电可靠性提升至99.99%,1500户农户通过订单农业实现户均增收1000元。
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查干湖大米的蜕变之路印证着现代农业的发展逻辑:在保护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基础上,通过科技赋能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当电动农机驶过金色稻田,当智能车间吞吐万吨粮食,这片黑土地正书写着新时代的丰收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