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流行阵线

大同遐思

□曾红雨 文/摄

永固陵之晨

胆形玻璃注

云冈石窟5号、6号窟前木构楼阁

来云冈石窟就是扑奔着5号窟6号窟的,到那里才知道,第6窟因为进行保护调查和图像采集暂不开放,只能凭着十几年前的记忆和网上图片,回忆及借图云游,想象一下它的辉煌。

5号窟和6号窟是一组双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窟前四层木构楼阁为清顺治八年所建。人们猜测,5号窟主佛开凿时冯太后已去世,孝文帝拓跋宏真正成了北魏的统治者,才有可能为父亲献文帝拓跋弘祈福凿窟。

5号窟又称大佛窟,窟内主尊佛盘膝端坐,高17.4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一大佛。从头到脚均经过后世敷泥施彩,面部与胸部贴金,衣褶线条流畅自然,下垂感强。“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在端正庄严的大佛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佛像背后有象征力量和光明的舟形火焰背光,东西两壁的胁侍佛像也高达8米,慈悲静蔼。整个洞窟现存大小造像2300余尊,姿态各异,无一雷同。

隆冬时节,游人稀少,窟内仅寥寥几人,阳光从拱门外射入,与灯光交织,光影之下佛像更加肃穆神圣。此种情形,在当下因《黑神话:悟空》火爆全国的大同(北魏时期称“平城”)实属难得。

第5窟献给父亲,第6窟则是献给祖母冯太后(谥号文明太皇太后),前者赞许献文帝的政治地位和军事业绩,后者肯定冯太后的功绩与合法性,双窟登峰造极、灿烂夺目。孝文帝拓跋宏“其性至孝”,这种做法显然包含了更多的因素。第5窟中出现很多二佛并坐造像,类似的和谐场景在云冈石窟多达385处,展现了孝文帝与冯太后并称二圣的政治局面。

祖孙俩的故事,一千多年来不断被人们揣摩、探讨。享年49岁的冯太后历经三朝,两度临朝称制,高瞻远瞩,是治理国家的卓越政治家。《魏书·皇后列传》描述冯太后:“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多有不关高祖(指孝文帝)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冯太后手段毒辣,赐死拓跋宏生母,拓跋宏生父献文帝成年后与嫡母冯太后矛盾激化,在22岁的盛年暴亡,死因秘而不宣,史家皆猜测是冯太后下的手。但是,如若没有冯太后对孝文帝几十年的养育与教导,就不可能会有一位意志坚定、矢志不渝推行汉化的君主顺应历史潮流进行全方位汉化改革。孝文帝颁诏,改鲜卑复姓为汉族单音姓(如,拓跋改姓元,丘穆陵改姓穆,独孤改姓刘等,共改了100多姓)、提倡汉服、推广汉语、改革官制,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达到高潮,将冯太后开创的事业推上巅峰。当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的游客们站在两个石窟前,总会猜测,拓跋宏对名义上的祖母会怀有怎样复杂的心态。

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的种种表现,表明他对太后真的有祖孙之情。一连五天,不饮一口汤水,哀痛悲苦,毁伤自己身体,超过了正常礼节。其次,491年冯太后去世第二年,孝文帝三次去永固陵祭拜,仍然悲哀痛哭不能进食,身体异常消瘦衰弱。第三,迁都洛阳后,元宏为祖母营建了功德窟——龙门石窟古阳洞。第四,几年后,孝文帝的冯皇后(冯太后的侄女)红杏出墙,他忧愤交加,却不忍废后,内忧外患、心力交瘁下,孝文帝在33岁亲征伐齐途中抱憾而终。所以,很多人认可以下的说法,孝文帝对冯太后,又亲又敬、又畏又怕。

既然看不到被誉为“第一伟窟”的云冈石窟6号窟,那么就去看看文明太后的“永固陵”吧。

方山永固陵位于西寺儿梁山(古称方山)南部,是我国现已考古发掘的南北朝时期最大的墓葬之一,网约车师傅却没有听说过,可见大同景点多到可以忽略全国文保单位的地步。‌那天早上,我们出大同城后一路向北,近一小时路程有一半时间都在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上行驶。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浮着一层积雪,从眼前掠过,绝无人烟,甚至没有见到一辆车。旭日,在远处平整的山顶探出霞光,别一种苍茫和孤寂。越逼近山脚,陡直山势压迫感越强,非常震撼。最终,我们从海拔1000米攀升到近1500余米。

通往陵墓最后几公里甬道是板石路,铺满冰雪,两侧整齐的松树林因之格外苍翠。我的手机已无信号,好在司机师傅的手机尚能导航。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13米高的封土堆,“这可能是元宏陵墓”,然后在它的南方,出现了一处更大的封土堆,资料介绍残高22.8米,山丘一般,“这个一定是冯太后的。”“哪个是哪个?”司机不怎么感兴趣。

下车后观望,山顶平坦开阔,面积达到惊人的28000平方米,平原一般。平地而起的两座陵墓相隔1公里,互相遥望,高矮不同,但冢头都峻绝如山。不过,冯太后身后不知,万年堂(孝文帝墓冢)最终成了一座空冢。元宏在她去世五年后迁都洛阳,并规定北魏皇亲贵族死后必须葬在洛阳邙山,他自己也是如此,未能回葬平城。

永固陵在历史上三次被盗掘,加上历代战火,如今陵区内除了封土堆外,其余地表以上的建筑物都已不见踪迹。所幸,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亲往实地考察,在《水经注》中记载了历时8年建成的陵区面貌。后人据此可知,永固陵是鲜卑文化和汉文化相融合的集墓葬、园林、佛寺为一体的大型陵园,规模宏大,设计精美。

12月初,方山顶朔风习习,萧瑟肃杀,树叶尽褪,远山近岭袒露肌骨,删繁去简,显出原本刚劲之貌。目力所及处群山拱列,不可见处据说有御河、万泉河二水夹流,北依长城,南瞰平城。

冯太后的墓碑上,摆放着几个水果,看来至今依旧有人拜祭。此地是冯太后自己选中的,《魏书》载:“太后与高祖游于方山,顾瞻山草,有终焉之志,因谓群臣曰:吾百年之后,神其安此。”孝文帝当即应允祖母,并表示他的陵墓也要在此修建。此前,北魏皇帝死后多葬于云中金陵或盛乐金陵(或都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皇后与之合葬,葬于平城的北魏皇室,唯有冯太后一人,且不与丈夫文成帝拓跋濬葬于一处,可见她特立独行、果敢决断。

在网上看到过一些照片,有人似乎爬上永固陵顶端眺望,围着封土转了一圈,确实见一条羊肠小道。我没有向上攀爬,但放飞了无人机,一窥永固陵周边环境,还特意向西北飞了几千米眺望,因为在西北60多公里处,便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那里,是目前史学界共识的参合陂所在地。

395年的隆冬季节,也许就是我来到永固陵的时节呢,拓跋宏的曾祖父、道武帝拓跋珪率领2万北魏军在参合陂大败8万后燕军,奠定了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于此,我又想起北魏历史上另一位勇而有谋的女性——献明皇后贺氏。

参合陂之战前十多年,北方各部落城头变幻大王旗,拓跋鲜卑被高车人攻击,又被前秦打败,同时内部发生叛乱。兵荒马乱中,6岁的拓跋珪被老妈贺氏带着跑出活命,成了唯一的皇家血脉。此后数年间,贺氏又两次救了拓跋珪的命。一次是设下圈套,将对方首领喝醉灌倒,第二天早上对他痛哭不已,说我找不到儿子了,是不是被你杀了?首领误以为自己派的刺客得手了,没再追问,贺氏给儿子争得了逃跑的时间。另一次,贺氏的弟弟要杀拓跋珪,贺氏挡在儿子前面,厉声痛斥,我是你亲姐姐,杀他先杀我!弟弟惭愧离去。最终,拓跋珪成了北魏开国皇帝。他在位25年,谥号道武帝,被后世公认是推动鲜卑社会前进的杰出人物。云冈石窟最著名的露天大佛、民间俗称“云冈大佛”的第20窟佛像,就是依照拓跋珪的形象雕刻的。

从永固陵下来,奔大同博物馆而去。大同博物馆馆藏17万件藏品,珍贵文物3000余件,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内地级博物馆中的佼佼者,经常被羡慕“富得流油”。在精品展厅,看到永固陵出土的部分文物。永固陵在金朝及清朝的被盗,使得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随葬品不多,其中连接前后墓室的石券门是北魏石雕精品,门楣两侧各浮雕一捧花蕾的赤足童子,门柱上浮雕口衔宝珠的长尾孔雀,柱下虎头石墩狰狞威猛,雕刻精细。原品藏于国博,大同博物馆展出的是1∶1复制品。

博物馆镇馆之宝“北魏蓝”展柜前人流不断,人们站在那里久久不愿离去。展品包括小瓶、碗、壶等,那深邃的、梦幻般的蓝色令人瞩目,其中“胆形玻璃注”尤其过目难忘。它是吹制玻璃中的精品,通体深蓝色半透明,一端为管状流,近流部有一凸起的圆环,另一端圆鼓,上有一孔,表面有白色风化层,形成了奇特的光泽。它已破损,茬口处正好可以看到薄壁轻胎,惊艳绝伦、难以言表。突然想起一句歌词:“若你看到缺口,别逃走,那是我的温柔……”这些穿越千秋的玻璃器皿,孤高神秘,据《魏书·大月氏传》说,太武帝拓跋焘时,大月氏商人在平城铸造了一批玻璃器,比舶来品还美丽:“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在玻璃贵过黄金的时代,这些不含钡的高铅玻璃和碱玻璃,从此占据了平城贵戚们的府邸。大同博物馆“北魏蓝”藏品均出自周边北魏时期墓葬,据此推断,永固陵中应有此物,不过,这永远是历史的谜团了。

大同,是华夏历史大变革的见证者,数千年间上演过无数金戈铁马的故事,也促成了多种文化的交汇融合。其中,发祥于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后定居代地的拓跋鲜卑最终崛起,一统北方,建立北魏,以大同(平城)为都城近百年。从历史长河中看,孝文帝汉化改革还奠基了融合胡汉的隋唐兴盛高峰。

这些故事怎能不令人心潮澎湃,思绪驰骋。很多时候,人们对某地念念不忘,一去再去,归根结底还是文化的缘由。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