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深化改革 发挥好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

刘传福

教育评价是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有效发挥指挥棒作用。”新时代新征程,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调控、反馈、激励作用,同时强化改革,将评价关注点聚焦到学生全面发展上,持续推动评价体系从单一的技术性改良升维到系统性、全局性变革,破除“五唯”痼疾,重构教育生态,使评价体系真正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校准器”和“推进器”。

强化价值重构,将“立德树人”作为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遵循。传统教育评价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顽疾的存在,使教育陷入“手段替代目的”的异化循环。破解这一难题,必须推动教育评价从“工具理性”转向“育人本位”,更好实现价值回归。一是牢固树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坐标。教育评价需从片面的知识获取“测量”转向对认知能力、实践素养、价值观念等综合考察的立体化评估,应将“五育并举”教育实效纳入评价框架,全面评价学生的德育内化度、智育创新性、体育可持续性、美育感染力、劳育实践力,继而形成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测评目标的评价体系。二是深化“教育本质功能”认知。教育评价应充分彰显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的独特功能,既体现个体成长、又促进社会进步。需在评价指标中平衡个人发展与社会贡献、学术追求与现实关怀等,建立“个体+社会”全面关照的评价模型,使教育评价既见“树木”更显“森林”。三是强化“教育质量内涵”标准。摒弃“标准化生产”的质量观,转向“多样性卓越”的评价理念,通过建立分类评价机制,为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等多类型人才设计差异化评价路径,助力建设“高原”与“高峰”并存、“通才”与“专才”共荣的教育生态。

强化体系构建,着力打造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要坚持系统思维这一重要方法论,对事关学校发展、师生利益的重点领域、重大问题,强化顶层设计、完善规划体系,充分考虑改革涉及的相关主体、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与协同性,通过系统设计实现多重目标的动态平衡。一方面应探索构建“多维立体”的评价框架,建立“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定量评价+定性评价”“自我评价+他者评价”等多重嵌套结构。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强化发展性评价,高等教育阶段突出贡献度评价,职业教育阶段聚焦适应性评价,形成贯穿教育全周期的评价链条。另一方面应完善“教育+社会”互动接口,打破只围绕教育系统的封闭性评价,将社会需求反馈融入其中,把产业升级要求、文化传承需要、生态保护诉求等转化为评价要素,形成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动态衔接,破解评价体系“学用脱节”的矛盾。此外,要推动评价体系从“标准统一”到“情境适配”,科学构建弹性评价标准,针对城市与乡村、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等不同场景,设计具有各自特色、适配各类各层级教育发展实际的多元化评价方案。

强化机制创新,突破教育评价的“路径依赖”。教育评价改革进入深水区,必须坚持以制度创新破除深层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开拓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促进教师专业性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管理体制机制和考评办法,保障评价改革有序落地。科学建立评价和治理充分联动的运行机制,将评价改革更好地嵌入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通过评价结果运用倒逼资源配置、管理方式、政策工具的协同变革,使评价成为教育治理的“智慧中枢”。积极探索“元评价”质量保障体系,针对评价活动本身建立监督矫正机制,严格考察评价标准制定、工具开发、过程实施的质量情况,设计“渐进式推进+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改革路径,在教师评价、学生综合评价等关键领域进行制度突破,在招生考试改革等敏感环节采取渐进调适,通过“政策试验—经验提炼—制度定型”的螺旋上升路线实现稳妥变革,使教育评价更好成为优化教育生态的“指挥棒”,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持久动力。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