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随着消费升级和科技进步,传统文旅模式面临挑战,亟须通过改革创新和多元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利用冰雪、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等特色资源发展旅游业。未来实践中,必须积极拓宽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旅游消费场景打造,进一步激发融合发展新动能,为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升级、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奠定基础。
因地制宜、凸显特色,科学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地山水有一地风情。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和人文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具有个性化、创新性的“风景线”,才能深刻展现旅游地魅力、更好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各地应结合地方特色,综合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科学合理梳理、规划和开发地域文旅产业资源,发挥好传统手工艺、地方美食、民俗活动等独特文化元素作用,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和地方风情的文旅产品,多方位展示地方特色,努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增强游客的参与感,进而引发更为广泛的情感共鸣。坚持系统思维,注重生态保护,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保护好、传承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用好自然风光,构建高水平的文旅模式,推动文旅项目向精细化运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转变,实现旅游资源有效利用和地方文化保护传承一体发展,让更多文旅项目热起来、火起来。
勇于创新,积极打造多元化文旅消费新场景。近年来,人民群众文旅消费需求日益向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方向转变,如很多游客想要体验宁静和自然的生活环境,这使得“小众”和“反向”乡野游成为备受追捧的旅游项目。场景创新是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构建沉浸式文旅体验的重要途径。文旅开发与规划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以创意为基础,以资源为依托,创新建构“文旅+”模式,积极开辟发展新赛道,围绕美食、赛事、观光、非遗等多种文化元素,通过组织特色美食节、文化赛事、非遗展示活动等形式,打造新颖丰富的文旅场景,吸引更多游客参与体验,增强互动性;立足创新文旅表达、提升文旅体验,通过搭建露营场地、演出平台、潮流市集等方式,开发一批优质特色文旅项目,推出特色旅游线路,以优质产品供给的增加、新业态的创设,让游客深刻地感受地方文化独特魅力,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市场活力。
坚持以人为本,用多元体验模式引领文旅消费新热潮。服务质量提升是优化旅游消费体验、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手段。提升文旅产业的整体服务质量,更好地保持旅游市场的“热辣滚烫”,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善于从消费者的角度,把准他们的出游需求和服务要求,从旅游交通、住宿、餐饮、景区等各环节入手,创新打造多层次的消费新体验。要注重对游客选择行为、出行方式、消费习惯进行广泛收集与综合分析,综合考量需求变化特点、演变趋势等,并在产品和服务上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优化。如,打造沉浸式文旅项目,让游客从“观景”到“入景”。再如,智能化手段的应用,更好地帮助游客高效规划行程、提升游览体验。文旅企业须持续关注服务质量提升,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持续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不断增强游客的整体体验感和服务满意度,更好地引领文旅消费新热潮。
强化改革创新,用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品开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虚拟展示、智慧导览等新型旅游服务”。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文旅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必须进一步发挥其在支撑文旅产业发展上的特殊作用,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提高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从而提升整体竞争力。充分运用VR、AR等现代信息技术,让游客在家中便能体验目的地的风光和文化,从而提升旅游地的吸引力;借助大数据分析了解消费者偏好,推出定制化、个性化的文旅产品,帮助文旅企业实现精准营销。探索发展AI数字人,推出“虚拟导游”“虚拟形象代言人”“数字主播”等服务,实现服务方与游客间的便捷沟通、良好互动,更好地助力文旅产品品质和服务不断升级。
健全体制机制,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要求。完善文旅融合体制机制是解放和发展文旅生产力的关键举措。要用好改革的关键一招,更好地释放制度红利,统筹推进招商、用地、财政、金融、人才等各类优惠政策和激励举措落地,鼓励文旅企业进行创新合作,加快建设重大文旅项目。进一步完善旅游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实施应用水平和效果,确保文旅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通过优化景区预约管理制度、消费场所空间布局及建立健全质量分级制度等方式,维护好文旅市场秩序,提升游客消费获得感。健全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提高监管信息化水平,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全力构建全面、立体、协调的文旅融合发展机制,更好地助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