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组织广大群众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面临新挑战、新机遇,要从更高站位、更广视野来审视这项重要工作,坚持新发展理念,依法加以推进,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
坚持务实创新、体系化发展,奠定新时代志愿服务坚实基础。发展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应深入基层、面向群众,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引导激励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自觉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力量。一是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志愿者招募方式。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志愿者招募是整个工作的源头和开端。实践中既要注重招募本单位、本部门的志愿者,也要注重招募社会上的志愿者;既要利用传统的招募方式,也要运用互联网、微信等新技术、新手段拓展招募渠道。招募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不断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参与面和影响力,并在做好招募工作基础上,科学开展志愿者注册工作,使其逐步成为志愿服务长期、稳定的骨干力量。二是努力打造稳定的志愿服务项目。项目是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实施志愿服务的基础环节。要坚持社会“有需求”、志愿者“有可能”的活动原则,及时做好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协调沟通工作及项目设计规划。要坚持实事求是,做好调查研究,一切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状况出发,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志愿服务中切实受益、感受到温暖。三是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志愿服务既是一种社会公益活动,也是一项在实践中帮助人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活动。通过培养和树立志愿服务典型,能够让志愿者们更真切地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从而不断增强参与意识。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志愿者从日常点滴、身边小事做起,持之以恒,让志愿精神持续闪光,进一步激发志愿服务活力。
强化价值引领、多方“结合”,提高新时代志愿服务质量。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离不开思想的指引、精神的支撑、文化的滋养。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志愿服务的重要指示、重要论述转化为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和实践指引,在弘扬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精神中彰显志愿服务的人民性。志愿服务是一种无偿的、自愿的社会公益活动,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引领才能持续推进,要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教育培训等方式,引导志愿者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理念,厚植家国情怀、播撒爱心善意、体现责任担当,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让志愿服务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具体工作中,一要坚持提升自我与服务他人相结合。志愿者应树立宽广的服务视野,不断更新观念,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二要坚持立足岗位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发展志愿服务事业,要秉持“立足岗位、服务社会”的服务理念,将二者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日益丰富,把志愿服务环境建设得更好。三要坚持志愿服务与增长才干、陶冶情操相结合。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人的思想境界的崇高事业,也是在实践中助推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要准确把握群众急难愁盼,把满足需求与引领需求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便利化、精准化。社会各界也应积极为志愿者创造机会,使其可以参加不同形式的志愿活动,并在活动中不断提升社会动员、应急动员、项目服务等方面能力,同时提高文明素养、增长本领才干,用自身的善行义举影响更多人、带动全社会,助力文明之花在祖国大地处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