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文苑茶坊

家乡情味

郁琦

我的老家是瓦房店。儿时最美的记忆是浪漫的凉亭山和静流的大沙河,中间夹着狭长的瓦房店。往昔岁月,土地上的蔬菜和粮食作物品种不多,劳作后的补给单调、不足,人们就想方设法利用有限的资源“粗粮细作”“荤素搭配”,于是就有了跟瓦房店人豪放性情一致的几道硬菜。

小时候最盼望的不是过年,过年的时候天气太冷,冻得缩手缩脖,不太好玩。最有意思的是每年都有一个季节跟着姥姥去大姨家吃杀猪菜。仿佛是秋季时分,不像是冬季,因为吃杀猪菜的时候,天气不冷不热,暖乎乎的,穿的衣服也不厚重。小脚姥姥左领一个右拽一个,后面还跟着几个,把舅舅家的孙子们和我们哥姐几个,从南边城市里的孙屯(瓦房店西边也有一个孙屯,是农村),带到万宝大姨妈家。几里地的路程中间要爬过一道山坡,穿过一条没有护栏的铁道,哐哐当当呼啸而过的长长的绿皮火车常常使我头晕心抖。我们人小路长,姥姥脚小路更长,从早晨走到半晌午,才到大姨妈家。

吃杀猪菜全屯子人均有份,屋里屋外都摆了桌子。大姨妈家杀猪,我们来吃,屯子里别人家杀猪,我们也来吃。大锅里煮着大块的肉,熟了捞出肥肉切片,蘸蒜酱,就酒吃,是男人们的最爱。大姨父往往就这样喝得醉醺醺,眼神眯瞪着让姥姥多住几天。大姨妈家五个儿子个个都能喝酒,不知道是不是与村子里这样的生活氛围有关。看到他们一个个喝得脸红脖子粗的样子,我就吓得像猫儿似的,紧紧偎在姥姥身边。去村子里吃杀猪菜,爸妈有工作是去不了的,只有姥姥带着我们这些孩子去赶热闹。除了煮白肉,最受欢迎的要数萝卜炖血肠,血肠是一锅青绿的萝卜片汤里的点缀,汤是煮肉的汤,油水足,非常鲜美。吃杀猪菜还要配一道小鸡炖蘑菇粉皮。不知道大姨家一次杀几只鸡?蘑菇、木耳各泡一大盆,我们的小手也要伸出来帮着洗蘑菇和木耳。蘑菇是姨妈从野外采来的,里面长着肥胖的虫子,常常吓得姐姐和我扔了蘑菇,跑到屋外呀呀大叫。这样的日子,人多,热闹,看家狗也跟着欢实起来,屋里屋外地转悠,人们啃剩的骨头成了狗狗们的佳肴,狗狗们也过节了。

长大离开家之后,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美味和气氛。前几年,同学群里小微发问:在北京哪里能吃到正宗的猪血肠?他父母特别想吃。他说,有人给他介绍到某省驻京办事处,但他吃过后觉得不是瓦房店的味道。我和小微有同感,为吃一口正宗的东北血肠,专门去了一家东北大城市驻京办事处所在酒店,血肠里好像加了一类凝固的东西,有Q弹质感,却失去了家乡的味道,以致那顿饭吃得没滋没味的,一整天都不爽。在北四环,以家乡命名的大厦,菜肴挺高端,也吃不到正宗的老家味道。

大前年的五一节回瓦房店,看到病后的老爸食欲不振,心里很着急。听说太阳村有家杀猪菜做得好的饭店,同学彩凤派司机拉着我去了一趟。等了20多分钟,买回一盆萝卜炖血肠和一盆小鸡炖粉皮。老爸一见这两盆菜,很幸福的样子,脸上乐开了花,连连赞叹:“这好这好,赶上过年了。”那天,老爸胃口大开,吃了两小碗萝卜血肠一小碗粉皮,全家人高兴得不得了。我和先生也大快朵颐,这顿饭菜解了我俩多年的乡味情。

后来,我们在瓦房店新玛特南边新农家门口发现一个小商贩,卖血肠和猪头肉、猪蹄子、猪肘子之类的,血肠很好吃。小商贩说,血肠拿回家用凉水拔上,吃的时候用热水小火煮一下,捞出再切,蘸着蒜酱,用老家话说:绝了!因为全家人都喜欢吃血肠,自从发现这个摊位后,我们隔三岔五就要买一次。买的次数多了,小商贩和我们熟络起来,也愿意搭搭讪了。他称,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去村子里挨家挨户买猪血,自己加工血肠,味道纯,干净卫生,吃着放心。有一次,我俩又来买血肠,小商贩问先生:“你是三院的医生吧?”听说不是,他说:“你和三院一个医生长得太像了。”这一问一答,一下子把我们接上了家乡的“地气”,这种家乡的市井气息也是我们多年没有体味过了。

回北京以后,有时候很想念小商贩家的这一口。我们在住宅附近“遍地扫描”,终于发现了一家“哈尔滨锅包肉”。对锅包肉我们没啥兴趣,但那里有一道蒜末血肠,味道还行,就是大肠太肥,里面一块块肥肉嘟嘟,看上去不健康。作为解馋之需,偶尔吃一顿也还凑合。前年十一过后,再去,发现改换门庭了,血肠和小鸡炖蘑菇都没了。

瓦房店不仅杀猪菜和小鸡炖蘑菇粉皮令人垂涎三尺,还有不起眼儿的小品小味儿也令人回味不已。以前回来,小姑子常带我们去她家附近一个小饭店,那里主打苞米b子粥就芹菜根、咸鱼饼子,那种咸香无以言表,只有咱瓦房店人才会懂的。瓦房店的海鲜当天从海里打捞上来,洗干净,放几片姜,锅里一煮,开口即熟,像一块璞玉,葆有天然滋味。如果加辣子或者葱姜炒着吃,像化了浓妆、做了科技脸,人工雕琢之感融进味蕾,失了自然之美味。

一方人爱一方口味。有一年到广州开会,东北来的代表吃了几顿广式菜肴,有点受不了了,说,顿顿汤汤水水,吃了个水饱。每天晚上都要找几个北方代表出去再吃一顿东北餐。1999年到香港开会,北方来的两位代表因为吃不惯香港菜品,要求吃点大肉。主办方就请大家吃麦当劳汉堡,这两位先生没有吃出家乡的肉香,又吃不惯洋快餐的味道,满脸的怨气。

去女儿家,做饭要求少油少盐无糖无油烟。水煮菜我还可以凑合着做,把切好的青菜放锅里,加一点点油和少许水,盖上锅盖儿,开中火煮到菜塌下去一些,开锅拌匀后再盖锅盖儿煮一会儿,然后加点盐,菜就做好了,符合营养师的要求。炒肉怎么做?只见女儿将肉丁用调料煨好静置几分钟,然后平底锅放一羹匙油(这可是4个人的肉食用油啊),点火、放肉,中火慢炒,起锅;锅中再放入配菜(一般是彩椒、洋葱、西芹、芦笋等等不容易塌的菜),不加油慢炒至熟,再放入炒好的肉丁和酱料,翻炒均匀、收汁,这道肉菜就齐活了。当真吃起来除了有点香辣,这样的菜肴怎么看着都流不出口水,不过除了口感不足,饮食方式着实营养和健康,但吃得让人想家,想念小时候的味道。在美味和健康之间,做不到平衡的时候,我们该选择哪个呢?

瓦房店的人情也如饮食一般,热烈而至诚,喜欢在一起的,隔几天就要见上一面,男生女生都要喝口酒,就酒菜必有大肉,花生米似乎也少不了,吃上几口就开始侃大山,人声鼎沸,一桌赛过一桌,热热闹闹,让人怀念。家人的团聚总是充满温馨气息的。近两年回乡,哥哥几次把我们安排在良友家园北边的“刚记”聚餐,是叫“饭店”,还是叫“酒家”,我没在意。记住“刚记”是因为菜肴确实实惠、是味儿,特别是炸蛎黄让我们回味无穷。家人们大都不擅烟酒,餐桌上的闲侃都是一些旧时记忆,透出的历史、社会和生活背景,可以成为父亲留下的往事记忆《回忆与杂文》的续集了。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